社区长廊焕新,居民议事有了好去处;大桥桥面整修,车辆在路上跑得更欢了;巨幅石刻画巧夺天工,成为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知何时起,达城一花一草、一街一景的变化让市民忍不住感叹城市更新换代的速度。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达州城市品质,加快建设幸福宜居中心,让市民群众直观感受到城市变化和城市温度,我市通过“微治理、微改造、微更新”三微工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景观容貌,让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居民生活幸福、城市更有温度。
“微更新”让道路“改头换面”
金兰路和白塔路作为市民生产生活、游憩休闲的重要区域,今年10月初,我市正式启动金兰路、白塔路道路空间优化改造提升工程,并进行分阶段施工打造。
日前,记者在施工现场看见,金兰路(部分路段)新铺铺设的花岗石地砖连接着原来的街面,平坦的人行道扩至10余米宽,沿街门市纷纷露出“额头”,部分行道树还住进“小别墅”,美观、时尚的文创商业步行街初显靓丽。
据市住建局园林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道路“微更新”主要采取‘行道树+铺装’的改造方式进行,保留现有行道树,破除花台和绿化带,修复硬质铺装,后期将配套休闲坐凳和无障碍设施。此次道路升级改造将进一步提升景观效果、更加人性化和进一步打开商业界面。
“微改造”让老家属院蝶变新生
“来到这里,有一种网红打卡地的错觉”10月29日,记者来到新达水泵厂家属院,红星点缀、极富年代感的大门标志、广场上铜黄铺色的工业历史主题墙,再往里走,沿着老砖铺就的巷道,工业排气管、工人铜雕、老式三八杠自行车等展品点缀在小区各个角落,移步换景间,仿佛走进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回忆里。
螺狮壳里做道场,别有一番新天地。2019年社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和微治理,保留了家属院内独具特色的胡同里弄,社区按照“修旧如旧”“修新如旧”改造理念,充分利用房屋布局、旧物等,从基础设施着手,拆除违建、整治管网(蜘蛛网入地)、道路修整、完善消防设施、增设健身器材及休闲座椅并融合了达州工业文化元素,运用科学技术提升小区软硬件水平,如今的新达水泵厂家属院“返老还童”,成功实现蜕变。
“以前小区破烂不堪,到处是乱七八糟的电线网,地面也是坑坑洼洼的,一到雨天,出门回来就是一脚泥儿。现在变化特别大,路面整修后干净又整洁,每天还有人定时清扫。现在小区变美了,邻里的素质也跟着提升了,不仅大家经常喜欢在院坝聊天休息,经常还有很多别处的居民过来耍。”在家属院生活了35年、今年67岁的老职工何永见告诉记者。
跟随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步伐,记者看到,共享饮水机、共享厨房、共享院坝、爱心理发屋、共享晾晒区……一系列“共享”字眼的微基础设施打造,处处彰显出人性化的关怀。
“为了搞好社区治理,在原有改造的基础上,从细处着手,我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优化改造。比如天气转凉后给休闲座椅套上布套、购置一批花箱供居民打理栽植、加固安全防护栏等方式,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到‘家’的归属感。”曹家梁社区党委书记朱雷介绍。
“微治理”让社区管理有章可循
通过社区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老旧小区纷纷实现“逆生长”。10月30日,记者来到会仙桥社区黄龙寺大院,整洁、有序、漂亮的街市也让人眼前一亮。
受历史因素影响,黄龙寺大院以农贸市场为主,院内及周边商铺上百间,以街为市、骑门经营、乱摆乱堆、撑杆搭棚等现象突出,黄龙寺成了大家眼中的黄“脓”寺。
如何破解社区改造难点?作为“三无小区”,为改变无专业人士管理的尴尬局面,社区引入愿景和家物业,使之与党建引领社区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化服务。
“以前电线杆子上、墙上到处张贴有小广告,这里商铺众多,人流量大,刚清理完没多久又出现了。现在物业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对小区内的小广告进行及时、定期清理,现在路上很少可以看到这些城市‘牛皮癣’的踪影。”会仙桥社区工作人员宋女士介绍。
跟随社区工作人员步伐,记者看到巷道内的电瓶车、三轮车整齐排列在停车位了,新装的充电平台正加足马力运行。据宋女士介绍,充电平台也是由物业统一安装,以方便小区居民停靠充电。
此外,据会仙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晋川介绍,社区以“居民参与式治理”为着力点,以小区党支部为单位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居民参与社区周边花草自主认领打理、制定社区大扫除志愿活动日,通过融合社区自治共治力量,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它。如今,这样的理念已逐渐深入黄龙寺大院小区居民的心中。经过微治理,黄龙寺露出“真颜”,焕然一新。(王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