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一个地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据先机、赢得优势。
当前,达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构建“3+3+N”现代产业集群,而作为产业聚集地的达州高新区,正围绕“12345”发展战略,以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工作核心,充分激发园区创新创业活力,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双创”力量正在不断增强。
育企业
打造创新创造主力军
四川吉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激光雷达集成化应用”项目纳入2022年《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并即将投产使用。
四川户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汽车智能制动系统”已与达州公交对接,即将在达州高新区建设产品生产基地。
四川汇达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大数据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已完成定向培育项目20余个。
……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主体,而培育创新主体是园区“双创”工作的永恒主题。走进位于达州高新区秦巴智谷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有近百家各领域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入驻,创业氛围浓厚。
近年来,达州高新区聚焦孵化环境、孵化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着力打造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创丰汇——高新众创”,不断扩大创新创业载体面积、提升专业孵化服务能力,优化企业孵化环境,赋予科技创新发展新动能。
科技企业,需要园区着力培养,才能落地生“金”,真正实现“双创”驱动。对此,达州高新区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行动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工程,不断加强孵化平台建设和培育。
从支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到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再到遴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开发能力强、成果转化效益好、高成长性的企业,重点引导和支持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达州高新区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链条式服务”机制。
为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为园区科创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达州高新区修订和完善了创新奖励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创新作用,持续提升投入水平,推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根据高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达州高新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科技创新政策11个系列文件。
同时,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4亿,用于达州高新区从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着力夯实园区创新基础,补齐弱项短板,强化园区科技属性,加大创新源头供给,并全面推广科技创新券、天府科创贷、园保贷等惠企措施,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截至目前,达州高新区已成功培育贡嘎培优企业1家;新申报瞪羚企业1家;申报专精特新企业10家,在原有10家基础上实现翻倍;新申报两批高企78家(待批复),数量为去年已认定高企数的3.6倍;已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180家,同比增长382%。
建平台
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拥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2家;正申报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省级2家;2家重点实验室即将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坐拥如此之多的科研资源,园区创新实力不言而喻,然而达州高新区却没有停下发展创新平台的脚步。
随着一批批装修材料的到达,位于达州高新区的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科技园正在进行装修,一个集科技研发、项目孵化、产业化等创新创业功能为一体的高能级科研平台投入使用后,将与园区现有研究院、实验室一道,共同促进达州高新区的“双创”发展。
“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科技园建成后,将紧接着为其申报省级大学科技园,并以此平台为依托,吸引更多科研资源合作,继续为园区共建一批国省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载体。”达州高新区科创办工作人员熊相卜说。
研发平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建立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引导科技型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不断深化校地融合、院地融合、所地融合发展,把雄厚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创新创业的巨大能量。
研发实力需要发展,更需要有效作用于园区企业。今年以来,达州高新区不断健全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发挥科研平台在创新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助推一批发展潜力大、技术实力强的优势企业破茧成蝶、快速发展,为稳固经济底盘、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这些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科技企业不仅交流了科研数据,而且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支撑达州高新区“双创”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今年,达州高新区已获批成为省级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辖区企业申请并授权知识产权600余件,同时,完成技术合同登记4138万元。
引人才
着力培育创新核心团队
科技创新的核心在哪里?答案毫无疑问是人才。引进一位顶尖人才,往往能形成一个创新团队,做大一个产业项目。当前,达州高新区针对园区的人才引进需求,相继出台了“3+1”人才新政,“十百千”人才招引计划等政策,引入各地“最强大脑”,共同推动园区发展。
刚入职达州高新区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院不久的研究员康苏芳是园区新引进的科研人才之一。初见康苏芳,他正向同事描述产品的最新特性,声音铿锵有力,整个研究室充满了积极的学术讨论气息。
目前,康苏芳已在达州高新区工作3月有余,在这期间,他扎实的理论基础、高涨的研究热情赢得了同事的充分认可。他表示,整个研究院拥有良好的研发氛围,自己选择加入是正确的。
“我们的研究将会直接推动玄武岩纤维后制品的高端化发展,本月底,我们团队研发的玄纤材料应急救援艇外壳就将正式与湖南多家公司进行洽谈,为达州高新区玄纤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康苏芳说。
2022年,围绕“高精尖缺”,达州高新区推行“产业+人才”的引才模式,聚焦主导产业靶向发力,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重点产业为牵引,大力引进集聚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截至今年6月底,达州高新区已引进高端人才53人,以升级改造玄纤重点实验室为抓手,从文理学院调剂3名教授,市人才库中协调4名硕士研究生以及新引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专业博士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人,充实到实验室,全职从事科技研发,助力达州高新区企业高质量发展。(王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