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近年来,达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抓实做深谋篇布局、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等领域工作,全社会法治环境不断优化、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治品牌逐步彰显,法治达州建设蹄疾步稳、铿锵有力,为达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法治统筹力量全面加强
全面依法治市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优化。组建了市、县(市、区)两级全面依法治市、县(市、区)委员会,创新设立法治政府建设协调小组,构建了“一个统筹、两项机制、三项责任、四个推动”工作模式,形成了“1+5+N”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法治达州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期方向不断明晰。研究出台了《法治达州建设规划(2021—2025年)》《达州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达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法治达州建设的发展方向。每年及时召开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和依法治市办公室会议,对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阶段性规划部署,确保依法治市各项工作提早谋划、大力推进、有效落实。
法治建设基石筑牢夯实
地方立法的制度基础得到夯实。出台了《达州市地方立法条例》《达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中共达州市委关于加强党对立法工作领导的实施意见》,健全了法规、规章项目征集、评估听证、群众参与等规则,构建起了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科学立法工作机制。针对重点行业或领域,科学确定立法项目,加强立法前预判、立法中协商、立法后评估,创新建立政府立法项目储备库,2021年确定了61项立法储备项目,助力解决烟花爆竹管理、城市停车场管理、城市交通秩序维护等社会治理难点。2019年,达州在全省率先建立21个行政立法基层联系点,被评为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设创新实践案例之一。
地方法治体系更加完善。2019年以来,达州市人大、市政府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先后制定出台了《达州市巴遗址遗迹保护条例》《达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达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条例》《达州市物业管理条例》《达州市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管理办法》《达州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达州市违法建设治理办法》《达州市城市停车场管理办法》等9部地方法规、规章,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地方立法体系,为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生态建设、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起到了良好的法治引领和推动作用。
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升
“我只需要在网上提供相应的资料,系统就会自动推送给市自然资源局、市税务局等部门,免去了很多麻烦,审批的效率提高了,我们办事也就更加方便了。”一位正在进行市本级房屋交易不动产登记的市民兴奋地说。
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来,达州市依法大幅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彻底废除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现象得到有效遏止。创新“通达办”一站式城市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川渝通办”,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达州、万州、开州三地的公安、社保、民政、医保等16个行业部门184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挂网”,达州目前已累计办理跨省事项4万余件。与此同时,达州修订完善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制度,选任优秀律师组建“党政法律顾问团”“企业法律服务顾问团”和“涉法涉诉专家库”,积极参与政府涉法事务专题研究,提出决策参考意见,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可靠法治保障,降低行政决策风险。全面清理行政执法裁量权适用对象,创新建立复议案件的巡回听证审理模式,设置民营企业行政复议快速通道,定期开展行政复议案卷专项评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达州公安在执法过程中狠抓规范,突出抓好执法能力、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行为、执法管理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执法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和执法公信力,其自主研发的均衡处罚量罚系统入选四川省2020年法治政府创新实践案例。
达州通过全面推行“三项制度”,使各类行政执法行为得到有效规范,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行政执法的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完善行政执法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提高了行政执法标准化、精细化水平。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让每一次执法都成为“教科书式的执法”。
“现在要办啥手续,在镇上就能办,不用再跑县城去。”9月16日,宣汉县南坝镇居民李玉林感叹。今年8月,达州市司法局在南坝镇等9个乡镇创新建立“全市乡镇(街道)行政执法联系点”,助推赋予乡镇(街道)县级行政权力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让群众办事少跑路,地方政务环境变好了。
达州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全市乡镇统一设置行政审批办公室并入驻便民服务中心,下放乡镇审批服务执法权限184项,加大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的服务力度。全面完成市场监管等5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精简整合执法队伍10支。成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稳步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开展“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活动,整治群众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21个。
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
近年来,达州市将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刑事涉案财物管理处置改革和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改革、立案登记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率先创建类案大数据系统,助力法官“类案同判”,辅助法官判得更快、判得更准、判得更好。成立简案速裁团队,将案件审理天数缩短至16.65天,实现了简案快审、繁案精审与多元化解。
“犯罪嫌疑人已达77岁高龄,且腿脚不利索,组织听证会不会不方便?”当承办检察官提出顾虑时,渠县检察院当即决定,就到嫌疑人家门口去召开听证会。一场检察公开听证会在渠县青龙镇瓮中村村支部会议室近50名当地群众的“围观”中召开,引导大家合法维权,唤醒大家知法、守法、尊法的意识。
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小案”,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达州市检察院机关坚持以“如我在诉”办好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案件,从细微处累积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厚植党的执政根基。通过建立领导包案办理首次信访案件、发挥国家司法救助职能助力乡村振兴、检察办案听证指引等办案机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深化“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践,就是要让检察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在程序和实体上都最大限度释放司法善意。
法治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9年以来,达州市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工作中的运用,构建起以学校法治教育、单位法治教育、公益法治教育等构成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目前,全市成功创建全国法治示范县(市、区)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0个,打造特色鲜明的法治主题文化公园7个、法治主题文化广场49个,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法考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9个部门(单位)、6名个人荣获全国、全省“七五”普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表扬,“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作为典型经验播出。
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达州市创新开展依法治市“五大活动”和法治乡村建设“五个一”工程,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完美收官,市域社会治理有序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良序初步形成。
“十四五”期间,达州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纵深推进依法治市各项工作,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贡献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闫军 卢辉强 苟艳 符姗姗)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