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量连续九年稳居全省第一,正朝向“十连冠”目标跨步迈进;万源茶叶、达川乌梅、通川蓝莓、开江油橄榄、大竹醪糟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常年生猪出栏400万头以上,位居全省前四;肉牛出栏农区第一,油菜籽产量全省第二;第一产业增速创历史新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
一组组数据,记录了达州市“三农”工作的巨大变化;一个个数字,见证了达州市“三农”工作的丰硕成绩。近年来,达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抢抓“双城圈”“示范区”国家战略机遇,按照“抓粮猪保供给、抓接续助振兴、抓园区兴产业、抓建设补短板、抓改革添活力、抓治理促和谐”的工作思路,抓紧抓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特别是乡村产业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全市“三农”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明显、亮点纷呈,奏响了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强劲交响曲,描绘出一幅幅多彩乡村画卷。
提质增效做强农业
金秋时节,漫步达州大地,金黄的稻穗随风摆动,深红的高粱压弯枝头,辛劳的农民正在加紧收割粮食,处处呈现出喜人的丰收场景。近日,记者在宣汉县蒲江街道茅岭村千亩高粱基地看到,高粱丰收虽然已接近尾声,但是村民依旧忙个不停,正谋划着来年的农事。
“今年种了1000多亩高粱,初步估计产量能达到300吨左右,直接收益将达180余万元”。宣汉巴乡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林指着眼前的土地,信心满满地说:“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种起粮食来信心十足,计划明年再将种植面积扩大一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达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工作,明确市、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政治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近年来,达州市全域采取高位推动保耕、盘活主体共耕、引导村集体统耕、配套服务助耕、严格考核督耕“五耕共治”模式,累计整治撂荒耕地28.9万亩,腾退低效经济作物1.53万亩。率先在全省出台高标准农田《设计导则》《专家管理办法》《规范结余资金使用办法》,新建完成任务27.15万亩,累计建成372万亩。
农业发展要提质增效,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达州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高质量编制特色产业发展方案12个,做大做强现代农业“9+3”产业。市领导挂帅专班推进“1+4”重点产业(品牌建设和苎麻、牛、生猪、茶),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285.1万亩、产值164亿元,累计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7个。建成市级园区29个,省五星级园区2个、四星级园区2个、三星级园区2个。
同时,达州市还将特色产业链条加速作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全市重点打造了“农产品加工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培育国省级龙头企业3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5亿元,新增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17家、总量达28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能450万吨、产值433.64亿元。
去年,达州市一产增速刷新历史新高,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41.6亿元,同比增长7.6%,居全省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38元,同比增长10.4%,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达州粮食总产量达到324.2万吨,比上年增加4.86万吨,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已下达晚秋粮食任务160万亩,其中再生稻有收面积40万亩、秋马铃薯85万亩、秋红苕15万亩、秋玉米5万亩、秋大豆5万亩、秋杂粮10万亩,确保全年粮食播面848万亩、总产325万吨以上,力争夺得粮食总产量全省“十连冠”。
稳步推进做美农村
日前,记者走进通川区磐石镇盐井坝村,看到村民家的外墙被色彩缤纷的乡村彩绘和各式各样的宣传标语装扮一新,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望去,那些由砖、瓦、竹等材料和各种旧物件制作的装饰装点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这面墙画的是禁渔内容,这面墙画的是传统文化,往前面走还有很多栩栩如生的墙绘,这些墙绘不仅让我们村变漂亮了,还对小孩子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看到记者的到来,村民张大熊热情地介绍起了村里的情况。他告诉记者,盐井坝村毗邻州河,但过去由于河畔工业开采、畜禽养殖、污水排放等,导致了河道及周边污染严重,如今在政府的治理和打造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风景如画,周边还开起了龙湖·蝴蝶谷等游乐场和特色农场,成为了达州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从一个污染严重的小村庄,到现在的美丽乡村,盐井坝村的变化离不开通川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各项有力举措。通川区以开展宜居乡村建设为契机,全力以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呈现出点上有特色、线上有亮点、面上有风景的新景象、新气象,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档升级和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形成乡村“一户一景、一村一画、一乡一品”的大美格局。
像这样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乡村画卷,只是达州市“生态环境宜居宜业”新农村面貌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认真落实禁捕退捕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融合“水墨达州”创新发展。将厕所革命纳入全市28件民生实事统筹推进,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5%;因地制宜推进垃圾、污水治理,行政村有效处理覆盖率分别达90%、64.5%。打造宣汉巴山大峡谷、通川青宁空中草原、达川万家银杏谷等农文旅融合胜地,建成了美丽金凤、幸福双桥、宜居湾桥等一大批山居胜景,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527个。
达州市还积极大力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向户延伸,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6万公里。固军、土溪口、石峡子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正在加快建设,农村供水、电网改造、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稳步实施。乡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13%,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全面完成,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向农村延伸。
截至目前。达州市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9个,省级文明村镇21个,1乡2镇2村入围全省首批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村,“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十件事”被列为全国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如今乡村越来越美丽,宜居性、舒适度、幸福感越来越高。
助农惠农做富农民
近日,万源市迎来当地秋粮收获时节,农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场景。农民张泉顶着烈日挥舞镰刀,加快秋粮抢收进度。“自从村里搞起了大豆、玉米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自己种不完的土地还能流转出去产生收益,空闲时还能在基地务工,现在收入较以前不止翻了一番。”
像张泉一样,通过政府各项帮扶支持措施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农民达州还有很多。近年来,达州市全面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积极探索互换、出租、入股等方式,推进土地集中连片耕种,全市规模流转土地110万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保障要素齐全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带动资金、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提高农民技术、更多增加农民收入?达州市聚焦人才支撑优先保障,先后印发《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实施“百千万达人计划”“万名基础性人才培养计划”“头雁行动”,成立达州乡村振兴学院,重点培养农民企业家、种养业经理人等专业服务型人才10000余名,引进涉农硕博人才80余名、院士专家58名,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2万人,占农户数3.1%。按照“一业一团”方式,选派124名科技特派员,组建12个服务团队,实现现代农业“9+3”产业全覆盖。
除此之外,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认定家庭农场1.5万余家、农民合作社4900余家,探索建立土地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民增收5000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市828个脱贫村均有适度规模“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帮助6.67万户、23.89万名脱贫人口,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市农村居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资料显示,达州农村居民收入2012年为7645元,至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688元;到2018年,全市7个县(市、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全部迈上万元大关。2019年,达州市农村居民收入为15504元,较2012年增加了7859元,年均增长10.6%;2021年农村居民收入为18638元,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在此期间,达州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同期GDP增速和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实现了收入翻番目标,农民收入水平迈上了新台阶。(邵明 刘欢 邱霞)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