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弹指一挥,通川沧桑巨变。
回首过去十年,对通川而言,不仅是“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58.9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371.4亿元”等激昂数据,更有“决胜脱贫攻坚、增进民生福祉”等温情瞬间。
作为达州市主城区,通川区近年来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抓实项目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办好民生实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担当首位之责、夯实“支点”底座,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通川斗志昂扬、干劲十足!
发展新局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创新。通川全面小康指数实现程度全市领先,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同类主城区前列。荣获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等国省级荣誉28项,通川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通川区着力保障粮食安全,生猪生产稳产保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粮猪生产基本盘稳定,实现粮食播种面积50万亩以上,粮食年均产量18.5万吨,同比增长1.6%,生猪年均出栏30万头,同比增长18%。成功申报1个部级、5个省级、7个市级标准化畜牧示范场,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被列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特色产业竞相发展,“通川草莓”“通川脆李”成功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保丰大米”“环凤脆李”“川汉子灯影牛肉”列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品种。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6个,特色产业基地356个。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2万亩,占耕地面积45.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作业服务面积达到70.7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9%。
工业经济勇挑大梁。工业企业加快集聚,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100亿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超70亿元,居全市第二。工业总产值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15%。形成了以“冶金、煤炭采(洗)选、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建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为主的产业集群。通川经开区升格为省级经开区,“一区四园”初具规模,达州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8户,品牌估值150亿元,跻身全国制造业区域品牌前30强,全省行业前5强。智能制造产业园累计入驻产业项目67个,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6户,帝泰克、鸿丙节能等33家企业建成投产,年产值20亿元,连续三年保持50%的高速增长。现代医药产业园国药、地奥天府等企业投产达效。现代物流产业园源美冷链建成投用,西南冷链、毅恒冷链等项目加快建设。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培育会欧建机、帝泰克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个,通达化工、地奥天府省级技术中心2个,远大电器、中辰建安等市级技术中心6个,打造“川汉子”等四川省著名商标5个。
服务业积聚发力。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现有大型商超38家、各类超市1054家、酒店320家、餐饮店4300余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41家,限上商贸企业138家,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20余个,交易额超亿元批零主体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9.5%。环城好一新跻身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50强,福森·华美立家纳入四川省服务业100个重点项目,成为川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建材家居展示体验基地,现有全国知名一线品牌126个。大小北街商业步行街列为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红星美凯龙、罗浮广场等十亿级商圈建成投运,星巴克、必胜客、博洛尼等知名品牌落户通川,“七星椒”“老地方餐饮”“通川土货”“世纪隆超市”等本土品牌不断壮大。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培育电子商务企业40多家,规模以上电子商务企业18家,电商交易额突破37.4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8.47亿元。
城乡新形象:铺展美丽新画卷
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不断涌现的城市综合体,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这一切改变的背后,是通川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
在城市,以绿色发展促城市转型。通川区开展了“退菜还草、复绿”专项行动,将城中“菜地”变为“绿地”,种上了灌木、乔木,城市“绿肺”更加健康强大,广大市民开窗便能见“绿”,通川正一笔一划描绘出“满目皆绿”的生态底色。
北城滨江、莲花湖、马踏洞等五大新区拔地而起,环城路二期、环凤产业大道、罗江大桥、徐家坝大桥等“六路五桥”拉大城市骨架,塔沱、大寨子等十大公园扮靓城市空间,罗浮广场、仁和新城等品质商圈集聚商机人气。环凤乡镇融入主城,北部乡镇竞相发展,基础条件极大改善,美丽乡村魅力彰显。
在乡村,乡村“颜值”不断提升,示范打造具有乡土乡韵的特色民居院落20多处,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0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07个、省乡村振兴示范村11个,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带一风光的大美格局。其中,磐石盐井坝村、罗江金凤村等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金石金山村入围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北外张金村、田家塝村分别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和四川百强名村,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
今日之通川大地,生机盎然,释放出巨大潜力。
改革新动能:持续开放成果丰硕
改革创新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近年来,通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奋进态势,令人瞩目。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面完成。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扎实有效。农业农村改革深入开展,成功纳入全省深化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县,被评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县、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体制实现重大调整,“强市活区”夙愿落地见效。
小北街社区是达州市首批、通川区首个智慧社区建设试点社区。目前,该社区已实现医保社保缴费、养老保险生存认证等8项服务事项实行全程网办,残疾辅具申领、老年优待证等12项公共服务事项可在该社区直接办理,切实提升社区居民满意度。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招商层级进一步扩大。通川积极融入成渝、联动秦巴、承接沿海,创新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找、平台找、找智库、找人才“四找”工作法,推行“政府+企业+高校”“政府+企业+智库”等合作模式开展招商引资。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亲自率队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地区开展招商活动120多次,邀请客商考察350余次,对接洽谈绿地集团、华西集团、中铁集团、广东中天集团、哈创科技先进无人化装备生产基地、中国家居联盟等国企、央企及知名民企400余家,签约入驻北大培文投资、北京同创九鼎等企业近200家。其中,引进国药控股、中国供销、辽宁禾丰、中青旅海投等“三类500强”企业12家。签约落地禾丰牧业生物食品加工、川菜高新技术产业园、青宁云门天寨、成诺国际物流、弦乐博物馆等项目189个。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09个,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签约总投资1720亿元,实现到位资金730亿元,谱写了招商引资靓丽篇章。
民生新福祉:群众生活大幅改善
民生问题无小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川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老旧小区改造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通川区想群众所想,解民忧,化民怨,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集中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老旧小区。
东城街道凤翎社区吉昌大院院内曾经车辆乱停放,居民集体意识淡薄,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区居民。“自从小区改造后,居民的笑容都多了。院子里鸟语花香,你听,楼上还有小朋友弹琴,我们小区真是个文化小区!”
“场地比以前干净整洁,又亮敞又方便,卖菜的也还是以前的老熟人,价格也没变,买着放心。”家住顺城农超附近的贾女士笑着说。目前,通川区朝阳、好日子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给市民带来全新购物体验。
桩桩件件惠百姓,实事好事暖心窝。通川坚持民生为先、发展共享,社会养老、基本医疗、劳动就业、城乡低保等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棚改危改、易地搬迁让10万人安居圆梦。教育医疗突破发展,优质教育、精湛医疗有效供给。“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有力开展,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绘发展蓝图,建品质通川。通川区将聚力城乡突破发展,担当首位之责,夯实“支点”底座,奋力打造“安全的地下通川、美丽的地上通川、智慧的云上通川”,成为“人心向往、近悦远来”的理想宜居城市,为加快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而不懈奋斗。(刘欢 杨洁 孙伟 张靖 李设)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