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粮食实现产量35.29万吨,同比增加2.2%;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282.91万头,同比增长13.27%;“3+3+N”农产品加工千亿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35亿元;完成撂荒地整治14.8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40.14万亩……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部门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数据背后,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稳经济大盘决策部署的结果。
“三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今年以来,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出台了系列稳经济大盘措施,其中涉及农业农村部门的有“保障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保主体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用好政府政策性融资担保政策”“加快财政支出执行进度”4个方面。市农业农村局全面对标稳经济大盘涉农部署,先后召开农业农村经济稳增长专题会8次,制定出台《粮食生产奖补办法》《达州市生猪稳产保价五条措施》等配套措施,为政策落实奠定了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为进一步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兑现惠农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3852.8万元,惠及132万农户;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13442万元及稻谷补贴8494.8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189万元,受益农户16254户。专班推进“1+4”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市本级落实“1+4”重点产业发展资金6000万元;专班推进“巴山食荟”区域公用品牌和苎麻、茶叶,生猪、肉牛4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实做深生猪产业发展,市本级安排资金730万元,支持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扩大生猪产能;安排资金330万元实施1000吨猪肉临时收储工作,稳定生猪产能及价格预期。大竹县、开江县率先出台《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实施方案》,有效降低养殖风险。
稳主体助力农业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业企业原材料上涨、流动资金困难、产品订单流失,部分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市农业农村部门主动作为,开展农产品加工专题调研4次,召开农业企业纾困解难座谈会2次,通过“五张清单”分批次收集48家农业企业困难问题50多个,目前已开展送政策到企业和蹲点解决问题活动8次,解决困难问题40余个。此外,将“水电气地”要素保障、纾困解难与“三农”工作考核、项目争取、资金分配一并挂钩,助力企业稳产满产。
用好政府政策性融资担保政策。2022年新增乡村振兴风险补偿金担保贷款477户2.94亿元,基本满足农业中小微企业200万元以下融资需求。落实“政银企”《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各商业银行创新“惠农E贷”“惠农直通车”“川茶贷”等金融产品,满足更多农业企业融资需求。
加快财政支出执行进度。加大投资拉动,争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田建设、渔业发展、肉牛肉羊提质增效、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奖补、国家促进乡村振兴督查激励等上级资金近15亿元。督促各县(市、区)及时兑现拨付农业项目资金10.2亿元。
通过系列政策落实,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回暖形势向好,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4%。“我们将持续抓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继续做强做优‘1+4’特色优势产业,做深做实农产品加工业,做活做精农旅融合休闲农业,扎扎实实为农业企业纾困解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全市经济大盘稳定打下坚实基础。”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玲宁表示。(李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