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经济发展的“三重压力”、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等态势,达川区始终保持强大定力,坚持“奋进达川先行示范”工作基调,紧扣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比学赶超”为抓手,不断激发干部内生动力和干事创业激情,乡村振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多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1-6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9亿元,同比增长3.1%;服务业增加值70.5亿元,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快速增长态势。
产业发展步子稳。发挥农业大区优势,勇扛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推广“农业发展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米袋子、肉盘子、菜篮子、果园子“四子同兴”工程,粮食、蔬菜、大豆栽播面积创历史新高,“南大万”粮油园区3.5万亩核心区田型完成调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4个,农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制造强区不动摇。中陶建材产业园(一期)成功点火,双木、金碑等园区道路加快建设,天然气调压站、7.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成投用,制造业招商“百日攻坚”行动扎实开展,铁山产业新区规划加快编制,工业平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围绕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制定出台“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新增市场主体4000余家、引进外贸流通企业2家,完成“个转企”40家、“小升规”12家。坚决落实中央、省、市稳住经济部署要求,举办汽车展、啤酒节,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提振经济,杨柳商贸集聚区销售收入达122亿元,成功入选2022年全省服务业强区。
项目投资拉动大。紧盯国省“十四五”规划重点支持方向,谋划包装重大项目,储备“三库一表”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亿元,位居全市第一。
坚持以项目建设拉动投资增长、以投资增长带动经济发展,在干中争取支持、在干中抢占先机,67个项目开工建设,45个项目提速推进,8个项目竣工投用,带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11%,位居全市第一。
招商引资效果显。持续开展“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和“三树三创”常态化教育,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投资建设项目政务服务全程代办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建设审批时间缩短至54个工作日,全面推行“企业接待日”制度,为企业纾困解难,“达川代办”政务服务“金字招牌”越来越闪亮,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实行招商引资“主要领导一季一调度、分管领导一月一研究、牵头部门一周一统筹”,严格落实月度考核,倒逼招引工作落地落实。聚焦新材料主导产业、智能制造潜力产业,举办投资推介活动,开展小分队招商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6个,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0.4亿元。
乡村振兴树样板。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新建高标准农田6.1万亩,创新实施“五耕共治”模式,整治撂荒地2.4万亩,打响“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乡村骨干路网建设全面提质提速,着眼“三大革命”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紧扣安全隐患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加强铁路、公路沿线和社区安全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环境面貌持续转变,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牢固,示范效应进一步放大。
城市品质更宜居。坚持“更新城市”首要任务不放松,瞄准堵点、痛点、难点、重点发力破局,区人民医院新建业务用房项目(二期)开工建设,区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建成投用,达州中学上山路、南山路完成征拆,州河大桥至金南大桥段等2条道路建成通车,华泰小区、区住建局家属院等老旧小区改造完工,仰天湾、仙鹤居等棚户区改造提速推进,新增停车场3个、停车泊位239个,启动城区较大污水汇入口截流改造和地下管网整治改造,健全“街(路、巷)长”制,强力拆除违法建筑,城市更美丽、更宜居,群众更幸福、更满意。(桂丹倪 陈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