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烟氤氲,笼罩着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的云峰茶谷,从高空俯瞰,翠绿的茶树如荡漾的波纹,一圈圈从山顶蔓延至山脚,一片片白茶树随着铜锣山脉绵延起伏……这里是白茶“跋山涉水”后抵达大竹的“首站”,也是大竹白茶发展的起源地。
2011年,大竹县从浙江省安吉县引进白茶产业;2020年,大竹白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21年11月,大竹白茶完成国家区域公共品牌商标注册。
10余年间,白茶如何从“他乡客”成长为大竹县特色产业“五张名片”之一?近日,记者走进大竹县,探寻大竹茶产业的发展脉络。
走马他乡“客变主”
“大竹人爱茶,追溯起来已有1700多年的种茶史了,以前是绿茶,现在则是白茶。”埋头在堆叠有近半米高的资料文件内,大竹县茶叶(白茶)产业发展中心的张典全正在梳理《中国茶全书·四川达州卷》大竹部分的相关资料,“据资料显示,1981年全县产茶8562斤,有2个大型国营茶场、132个村联办茶场。当时的茶叶生产工作会上还提出,1983年要使茶园面积达到2.2万亩,总产超过9千担,产值超过160万元。”
张典全说自己有茶缘,见证了大竹茶产业的衰落以及大竹白茶的兴盛。“我参加工作以来就没离开过茶,最早工作在观音茶场,后来去了茶果站,现在又到了茶叶中心。”张典全说,大竹茶产业开始步入衰退是在2000年左右,“市场信息闭塞、销路不畅,茶企经营不善,恰逢企业改制,导致茶场关闭,使得大竹县茶叶基地大面积撂荒,经济效益低,茶山荒废。”
从茶业衰落到大竹白茶的发展兴盛,张典全说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廖红军,一个是卫平。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浙江打拼的退伍军人廖红军了解到了安吉白茶。“当时考察后,就引进了2000株白茶苗,在大竹县试种,没想到茶树不仅发芽早,而且茶叶品质更佳。”白茶树试种带来的惊喜让廖红军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决心。为家乡带回一本“致富经”的廖红军怎么也没想到,他带回家乡的茶苗会在10余年间成长为县级支柱产业。
2011年7月,廖红军引入浙江种茶能人卫平,成立“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始规模发展大竹白茶。
“山好、水好、人更好”是卫平对大竹的第一印象。2011年来到大竹后,卫平便扎根在了大竹,“来了有11年了,我现在很少回安吉,当年能下定决心到大竹发展,就是在考察时看中了这里的气候、土壤,还有大山里的生态。”
白茶也没有辜负卫平的期许,在竹乡大地这片最佳“宜居”地上开枝散叶。
据了解,大竹具有5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极适宜发展白茶。一是气候温暖湿润,散射光充足;二是适宜的土壤条件,尤其是黄泥质地沙壤,PH值适中;三是适宜种植的海拔高度,即海拔500至800米;四是良好的生态条件,植被丰富;五是比较成熟的种植和管理技术,采取林茶相间种植,形成伴生系统。
区位环境优势使得大竹白茶的特点也更加显著。“首先是采摘相较于浙江安吉要早10余天,其次是大竹白茶品质更优,外形挺直秀丽、鹅黄隐翠、白毫显露,茶汤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甘醇生津,氨基酸含量为8%至12%。”说起大竹白茶,张典全如数家珍。
一“叶”致富产业兴
2017年3月23日,大竹县举办首届喊山开茶文化节。当天近百名唢呐艺人集结在茶山中,竹唢呐“喊山开茶”的声音响彻云霄。这是廖红军将安吉白茶引进大竹的第六个年头,这一年大竹白茶迎来了盛产期。
随时间积淀,白茶树逐年增产,大竹的种茶人也日渐增多。甘春旭便是其中之一。
“我迈入茶产业应该从2010年算起,当时我和廖红军一起,他种茶,我跑市场。”2016年7月,甘春旭租用云雾山老茶地6000余亩,10月,他将现有的3000余亩老茶地整理后全部改种白茶,“团坝那边基本理顺后,闲下来我反而不习惯,索性就在云雾山上又建了个基地,这里以前是国营的云雾山茶场,地理、生态等环境都十分适合白茶生长。”
山雾弥漫,提供了白茶生长所需的湿度;近千米的海拔,使得白茶生长需要更长时间的积蓄。
“山上海拔高,采摘季会稍晚些,湿度光照都适合白茶生长,而且为了做好品质保障,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对基地土壤进行抽样检测,平时的管理维护都是人工进行,施肥也是绿色有机肥。”甘春旭告诉记者,基地盛产时每亩可产干茶约20斤,年产可以达到3万斤。
2019年,大竹白茶平均售价为每公斤2000至3200元,成本是白茶售价的直接影响因素。“基地的每个环节大多是人工的,特别是采茶季,时间紧,更需要人手,本地人手不够,我们还会去河南招人,包吃住,报销路费,往年光是采茶用工就有1700余人。”2020年9月,甘春旭注册成立四川云鼎雪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专合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000人,发动253户农户种植白茶600余亩,并为农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及鲜叶收购等服务。
“我们目前应该是全县面积最大的白茶种植基地,种植工区划分为5个,园区道路有28公里,茶场的日加工量大约有10000斤干茶。”今年,甘春旭又流转了1800亩土地种植白茶,云雾山老茶地也新整理出600余亩种植白茶,接下来,他计划扩大加工车间,结合白茶基地打造农旅休闲胜地。
通过区域带动,越来越多竹乡人愿意种茶;产业优势聚集,越来越多浙江茶商愿意到大竹收茶。
张典全说,大竹现在常见的发展模式为“四带三供”,“就是大竹本地人和浙商们联手发展,浙商们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带市场,大竹供土地、供劳动力、供基础设施配套,通过这种模式快速推进大竹白茶产业的发展。”
如今,大竹县有13个乡镇15个村种植白茶共8万余亩,其中盛产面积5万亩;成立茶叶种植专合社25个、茶叶公司13家,新建或改建加工厂房11个,干茶总产量700余吨,总产值超20亿元。
一杯香茗美名扬
白茶在竹乡大地扎根生长,竹乡人希望大竹白茶能享誉全国、走向海外。
2018年,大竹县茶叶(白茶)产业发展中心成立,负责全县茶叶(白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政策宣传和生产技术推广指导工作,承担茶叶(白茶)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等。
“其实我们一直在做自己的品牌,先后创立了巴蜀玉叶、国礼、蜀玉白月、竹尖香玉等10余个大竹白茶品牌,但以前更多还是以借船出海的方式出售,现在我们希望有自己的金字招牌。”大竹县茶叶(白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飞说。
从原来的各自为战、粗放发展走向携手并进、品牌整合的新路子,“大竹白茶”产业在大竹县委、县政府的统筹部署和大力支持下茁壮成长。
2020年6月,大竹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围绕县委“1256”战略布局,确立了“一核、三线”规模发展大竹白茶的思路,即以团坝白茶基地为白茶发展主核心区,打造铜锣山、云雾山、明月山三条白茶产业示范线,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精品白茶”之路,做好白茶产业“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两篇文章。
从“异乡客”到本地产业支柱,“大竹白茶”早已成为竹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近年来,大竹县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供种苗、供技术、供物资、供服务“四供”及保底价收购,带动3000户群众种植白茶3万亩,10个省定贫困村种植白茶0.4万亩,帮助3500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2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白茶产业+财政补贴资金量化股权分红”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10万元。
茶山的优美景色也引得游人流连忘返。大竹县依托茶园基地的先天优势,建成AAA级景区云峰茶谷,并连续举办6届“喊山开茶”文化活动节,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
“除了‘三供四带’,我们还有‘两扶’,即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白茶全产业链培育,对吸纳贫困户务工且稳定在一年以上的茶叶企业予以扶持补助,加快白茶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白茶新型经营主体。今年,我们还发布了《大竹白茶加工技术规程》和《大竹白茶栽培技术规程》,巴蜀玉叶、国礼、蜀玉白月等大竹白茶品牌先后揽获川茶博会、杭州茶博会金奖和‘中茶杯’‘中绿杯’特等奖,巴蜀玉叶更是连续4年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王飞看来,白茶在大竹还有更多待挖掘的发展潜能。
“我们还将进一步整合全县优质资源,提高全县茶企、茶农携手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打造‘大竹白茶’统一品牌,引导‘大竹白茶’做大做强,推进白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王飞说,未来五年,大竹县委、县政府将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打造大竹白茶产业川渝合作特色高效农业带,做大做响“大竹白茶”区域公共品牌,着力打造四川省大竹白茶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全县白茶总面积达15万亩,实现产值50亿元。
一片“金叶”,富了百姓,振兴了乡村;一碗茶汤,饮尽风月,饮出茶业兴盛,“大竹白茶”绿遍竹乡,在清香氤氲中描摹着致富兴业的美名佳话。
廖红军:
深山里的“茶将军”
“开茶啰!”一声山里人特有的悠长呐喊声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大山。阳春三月,在川东铜锣山腹地,海拔近千米的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大竹县第六届“喊山开茶”文化节正式开幕。
6年间,大竹白茶产业从弱到强,品牌从无到有,“喊山开茶”文化节见证了“大竹白茶”的声名鹊起。截至2022年初,大竹县白茶种植面积已达8万余亩。2021年,白茶产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
“浙江的安吉白茶驰名全国,处于同一纬度的家乡——大竹县是否也能培育出优质的白茶呢?”2009年,在浙江经商务工的退伍军人廖红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2000株安吉白茶种苗带到大竹县团坝镇的高山上。13年间,团坝镇的白茶从山腰“长”到了山顶。在大山深处,这名退伍10余年的老兵当起了带领村民奔向小康的“茶将军”。
缘起,退伍老兵“东茶西引”
“第一次到妻子家乡,那里的竹林土壤让我想到小时候在家乡山里放羊时的情景,连泥巴颜色都像。当地的白茶我也很喜欢,安吉百姓能靠种茶过上幸福生活,我想或许大竹老家的父老乡亲也可以。”2009年,定居杭州的廖红军偶然间了解到妻子家乡的特产——安吉白茶,并为之着迷。当时,白茶产业在江浙一带已经非常成熟,廖红军妻子家不少亲戚都是茶农,茶叶供不应求。
“当时白茶一斤卖到了一千多元。我考察了很多大型白茶企业,发现白茶根本不愁卖,去晚了,排队都买不上。”廖红军被白茶广阔的市场前景所吸引,决定尝试回乡创业种植白茶。
2009年,带着几百株白茶苗,廖红军回老家试种。第二年,新鲜出炉的“大竹白茶”给了他意外惊喜。“叶白、脉绿、味鲜,产品自身素质毫不逊于安吉白茶,产期也早了10来天。这个‘黄金档期’能让大竹白茶在市场上占据‘先发优势’!”市场嗅觉灵敏的廖红军大喜过望。
风风火火、说干就干的军人作风让廖红军拿定了回家发展白茶产业的主意,“东茶西引”的计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破题,“茶将军”智消百姓疑虑
“大竹种出的白茶外形挺直秀丽,茶汤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味道鲜爽甘甜。我们第一时间找专业机构送检,发现大竹白茶品质好,氨基酸含量高。”试种的成功,让廖红军看到了大竹发展白茶产业的希望。
一开始,廖红军并没有得到当地村民的支持。“种地好歹能填饱肚子,茶叶不能当饭吃,要是没收成又赖账咋办?”不少村民对种植白茶心存疑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让乡亲们切身感受到发展白茶产业的好处,廖红军主动出资,一次性组织了当地60位党员干部、村民前往浙江安吉考察。
“看到家家户户有洋房、汽车,大家回来后信心满满。”在廖红军的推动下,团坝镇党委顺势提出“党建引领、产村结合、助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目标,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了“三免三保”联动机制,免费为村民提供茶苗和技术,保底收购村民茶叶。
“种白茶能致富!”成了竹乡人的共识,在外务工的大竹人纷纷返乡,办合作社,开炒茶厂、包装厂,一条白茶产业链在大竹县日益完善。
未来,带领乡亲“进军”美好生活
“白茶产业绝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白茶产业虽在全县遍地开花,但廖红军却没有停止思考,“保护这张新兴的产业名片必须未雨绸缪,先行一步。”
廖红军的主张得到了大竹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认可。2017年,大竹县成立白茶产业发展中心,制定“打造公共区域品牌——‘大竹白茶’,走中高端产业发展路线”的产业发展总基调。2019年,大竹县白茶产业协会成立,推进全县白茶公共品牌的培育和整合,制定和落实“大竹白茶行业标准”成为“大竹白茶人”的行动自觉。
经过多年的努力,2020年1月,“大竹白茶”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21年,全县发展白茶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25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市级白茶现代农业园区1个,白茶种植达6万亩,每亩收入达2.6万元,产值达8.4亿元。
“如今,10个脱贫村种植白茶4000余亩,3500余名脱贫人口人均年增收1.2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发展白茶产业等方式,村集体经济增收210万元。”身兼大竹县白茶产业委员会党委书记,廖红军肩负起带领更多乡亲朝着美好生活不断“进军”的重任。
站在团坝镇的茶山最高处眺望,蜿蜒的硬化村道上车来车往。“我喜欢看茶农们整洁的院坝和房屋,这让我觉得心里很踏实、很温暖。”置身大山深处,看着百姓日子日渐红火,廖红军说,再辛苦他都觉得值了。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