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四川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学校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1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0余个。入选省级高校党建标杆院系1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1个、名辅导员工作室1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2个。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参加各类技术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8项、省级奖项76项,获省创新创业大赛奖6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29项。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职业教育发展重大部署,围绕市委“157”总体部署,以建成“四川一流、西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成渝地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万达开先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中心为目标,以“双高”建设为统领,聚资源、建平台、促合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资源、强统筹,高位提升办学“软实力”
高度重视“双高”建设工作。学校立足发展建设大局,成立了“双高”办公室专项工作组,对照国家“双高”建设要求编制了《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方案》,印发了《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任务书》,做到全校上下“一盘棋”,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完成“双高计划”建设各项工作。
创新科学管理模式。全面对接达州“3+3+N”产业集群,认真落实市委“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要求,按照“以群建院、以院建校”原则,新设立智能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慧医技学院、现代农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数字文旅学院等二级学院9个。新开设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对标达州高新区、各县(市、区)重点产业、企业需求,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9个,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尊重并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通过结构化调整缓解产业、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抢占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职教制高点,为达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立足实际深化课改。坚持学生、产业和学校3个发展主线,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使教师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探求专业就业趋势并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在健全教育教学改革机制的过程中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
探索思政课堂新模式。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体元素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既是该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教育载体,也成了职业精神实训实习平台,从“思政课堂”到“思政校园”,做到润物细无声。目前该校成功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
强化师生技能提升。组建了十多支集训队伍,积极进行职业技能大赛备赛。通过国赛作品研讨、说课评课等方式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适应度”,学校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公选通识课程、实习单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2020年以来,学生在国家及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奖近百项,教师在教学能力大赛等赛事中获奖5项,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在该校蔚然成风。
注重优秀人才引进。引进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7人,其中博士后2人,引进有企业经历的高级工程师5人,引进校外专家、客座教授30人,聘任全国知名职教专家王正勇教授挂职副院长,全面抓好“双高”建设工作。培养省、市教学名师5人、省级名师工作室带头人2人、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联合区域重点企业培养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52人。
建平台、重融合,持续强化发展“硬实力”
学校坚持德技并修,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标杆。组织教师开展企业和实习基地调研达数百家,开展现场访谈200余场,重点建设临床医学省级重点专业群,学前教育、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3个校级重点专业群,推进“多元参与”的“1+X”证书融通人才培养改革。学校紧密对接各类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0余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领衔的哈工大重庆研究院战略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平台,合作开展水行业创新创业;邀请西南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蒋葛夫专家团队等行业权威开展决策咨询;与达州高新区、宣汉、大竹、渠县及华为科技公司、达州市中心医院、兆纪光电、川环、天王牧业等100余家单位进行了深度产教融合、校地(校企、校校、校院)合作。全面融入达州高新区“3+1”产业体系,实现教师进企业、学生进项目、教学进项目。
为更好地推动实践教学,学校新建了5栋实训楼,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现代农业、医药卫生、教育艺术等专业群购置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同时,多个专业探索推广“现代学徒制”模式,以学徒为核心,对接就业岗位,推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学校还积极开发“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将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融入课程内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1+X”老年照护培训考试获得教育部“优秀组织奖”。
在“双高”建设期内,学校加快信息化教学建设,完善实训设备、职业体验中心以及VR实训室等设施,建成多个现代化实训场地。目前,学校正在申报生命科学馆作为教、学、做合一教学实验点,让教学资源成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学校还引入企业生产线,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以及汽修、服装等理论实践一体实训基地,与派瑞义齿、日立电梯等知名企业共建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跨国际、促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服务力”
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出了一条“植根达州、立足川渝、服务西部、面向世界”的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学校紧抓时代机遇,扩大办学格局,注册登记“万达开”职教联盟,举办“万达开”职教联盟年会,成立“万达开”乡村振兴职教联盟,组织“产教融合”专家论坛;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每年培养贫困地区生源不少于500人次,定向培养农村基层“村官”300人次;学校成立了白茶产业学院、玄武岩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围绕产业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服务,多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套种技术也可通俗理解为见缝插针,在幼龄青脆李果园种植大豆对青脆李树苗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近日,在通川区凤北街道的李子园“校地合作”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人才黄承建博士结合青脆李的产业实际,围绕大豆复合种植等技术向种植户进行讲解,并下田实践。种植大户就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问,黄承建逐一解答,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学校与达州市政府在产业发展、农业培训、养老产业、基础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服务国际化需求。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学校与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就“鲁班工坊”等项目举行了战略合作。“鲁班工坊”的建立,将推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与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走向更深层次,为其他职业院校开展海外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示范和借鉴。
当前,学校正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市委“157”总体部署,扎实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和“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继续汇聚各方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提质增效,实现科学发展,为达州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作出新的贡献。(王万礼 杨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