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
近年来,达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委人才工作决策部署,特别是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围绕“五个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围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工程实施、重大平台建设、人才精细服务等工作,奋力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引领区和创新中心。截至2021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80.02万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姚穆等顶尖人才400余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我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建立起上下联动、统分结合、协作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人才工作宏观谋篇布局,深化实施“人才新政”,不断提升党管人才、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能力。“用最优的政策引人才、以最优的服务留人才、把最美的风景给人才”“抓发展必须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强烈共识。
市委常委会认真履行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将人才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重要议题,定期研究人才工作重点政策、重要项目。健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将人才工作列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发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细化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施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以考核硬指标倒逼“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21年,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4次,召开专题会、领导小组会议7次,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3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市本级投入2500万元、同比增长6%。
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破解人才工作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政策壁垒、人才激励的平均主义、人才评价的“四唯”倾向。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人才新政“十条措施”,高层次人才在达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大局强化人才支撑两个“八条措施”等若干人才发展重要政策,从成果转化、科研服务、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精细服务等方面,为人才发展提供一揽子支持政策。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改革经验被评为全省改革40年40个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之一。
围绕主导产业打造链条式人才发展体系
新时代人才事业要想取得大发展,就必须要有大眼界、大气度。近年来,全市组织系统聚焦服务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需要,深入实施重大人才计划,形成以“百千千万·达人工程”为统揽,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围绕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和锂钾、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科学调研编制达州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白皮书,明确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重点,建立人才发展资源、机会“两张清单”,绘制重点人才寻访“地图”,构建新时期达州人才工作谱系。先后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推介揽才20余次,累计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189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丰富项目合作、技术攻关和科技顾问等柔性引才方式,常态化举办院士专家革命老区(达州)行、锂钾产业发展大会、玄武岩纤维产业高峰论坛、万达开区域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会等重大人才活动,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8名、“高精尖”领军人才401名。
围绕“3+3+N”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凤凰达人”人才项目、“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巴渠工匠”等市级人才工程示范作用,优化实施各级重大人才项目,健全科学遴选、评价、考核和退出机制,形成定位清晰、各有侧重、层次分明、有机衔接的人才培育计划体系。新培育支持558名高新技术研究型人才、78个创新创业型团队,培养“3+3+N”现代产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2172名、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6名,培育文艺大师10名、文艺名师30名、优秀教师226名、大美医者10名、工程师3244名、高技能人才19649名,锻造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巴渠工匠。
注重顺势而为构建特色化产才融合平台
市委的工作大局在哪里,我们的人才工作重心就在那里;市委的战略需求在哪里,我们就把人才往那里吸引。如今的巴渠大地,处处盛开的“人才之花”,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之果”。
突出产业发展“主引擎”,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15所名校项目合作,与四川大学、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名校名院签订合作协议,支持清华大学在达州建立特种高分子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在达州建立文化产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动与中科院合作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建设玄武岩纤维及制品生产研发基地,与世界500强正威国际合作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先后在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立项实施“十个一批”科技项目375项、下达资金9278万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由230亿元增加到401.2亿元,环比增长74.4%,有效引导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向达州集聚,促进达州高质量发展。
突出科技攻关“主阵地”,持续推进秦巴智谷、中国纤谷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新建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四川文理学院、创丰汇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作用,综合利用34个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引导人才入园创新创业。新建“达州·通川(北京)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万达开-清华i-Space达州异地孵化器和异地园区”等“人才飞地”2个,成立全国首个苎麻产业工作站,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55个、企业技术中心9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工程技术中心29个,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企业科技含金量。
突出创新创业“主力军”,依托重大赛事活动,举办川东北地区“创青春”创业大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双创”活动周等活动,不断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2021年,我市共打造省级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6个、市级30个,引导3000余名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发放科技创新支持资金1210万元、创业贷款9720.4万元。
突出乡村振兴“主战场”,精准选派各类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我市共选派教育、医疗、农业、科技、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223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进乡村(社区)、进企业、进园区、进学校、进医院,推动技术、管理、信息等创新要素下沉一线。选派791名科技特派员下乡指导服务,鼓励引导183名农业科技人才深入基层创新创业,回引达商企业家、优秀农民工2429名,创办各类经济实体540个。开江县“稻田+”特色农业产业园、万源市茶文化小镇基层创新创业经验做法在全省推介。
坚持人文关怀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环境
人才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针对城市发展、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等引才留才“硬实力”不足的问题,我市创新推进精细化服务,大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良好生态。
着眼破解人才思想政治工作难抓实问题,我市创新实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八条措施,落实市县两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制度,采取节假日慰问和定期走访相结合方式,定期走访慰问优秀专家人才。制定细化“激励专家人才在防疫一线担当作为十条措施”,组织110余名疫情防控一线专家人才参加疗休养活动,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宣传推介。创新成立中共达州市高端人才储备中心总支部,设立御菁园、凤凰城、雍河湾三个人才公寓党支部,选举高层次人才担任支部书记和委员,通过主题党日、志愿服务,举办国情省情市情专题研讨班等,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吸纳。
着眼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从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入手,建成“拎包入住”人才公寓1348套。推行“达人英才卡”制度,全面落实15类26项精细化服务措施,制定出台医疗待遇服务、子女优先择校两个“实施方案”,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干部病房等“亲情式”服务,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这一最大的后顾之忧。组织开展青年人才联谊活动4场,举办人才沙龙等交流活动13次,为300多名单身青年人才搭建交友沟通、共同成长的平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新时代的达州,正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交汇叠加的黄金时期,将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敞开大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集聚更多优秀“达人英才”,打造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辈出之地,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汇聚磅礴力量。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