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江,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土地撂荒情况多年来一直存在。随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纵深推进,开江党员干部走进群众中间,聆听群众声音,破解群众所期所盼。年初,该县结合全县各乡镇实际,在永兴镇龙形山片区开展“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建设,着力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有效“唤醒”耕地资源新活力,真正让撂荒地逐渐变成“希望田”“致富田”“幸福田”。
“这个坑不能挖太深了,也不能挖太浅了,大小要合适。”3月1日,在开江县永兴镇生茂源果园基地里,10余名工人正抢抓晴好天气,在果园里平整土地,为幼龄果园套种大豆做好准备。忙碌的身影与整齐的果树,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备耕图,处处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年龄大了,也不能出去打工,现在在自己家附近的基地就可以务工了,每年还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村民王万英一边忙着土地翻松,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龙形山的撂荒地上,挖掘机正在忙碌地平整土地,村民准备在新翻的耕地上种上高山优质水稻、大豆、玉米等适合的农作物,为撂荒地注入新鲜活力,确保现有耕地应种尽种。放眼望去,撂荒多年的土地变得平整宽阔,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
整治撂荒地,不但使荒地得到有效盘活,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还可以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务工,解决就业难问题。整治后的田块,能够关水的种植高山优质水稻450亩,不能关水的采取“水改旱”种植大豆、玉米870亩;在幼龄果园套种大豆650亩,在牧草种植地间种大豆350亩,其余地块种植大豆、玉米980亩,有效“唤醒”耕地资源新活力。
面对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荒地耕种难、效益差的发展瓶颈,开江县以党建为引领,整合耕地资源,集中精力破解土地撂荒难题。今年初,县农业农村局制定出台了撂荒整治7条措施和大豆扩种攻坚行动方案。针对龙形山3300亩撂荒地,采取水田水平梯田改造、缓坡地旱地改造、坡式梯台旱地改造等方式进行大规模整治,其中田1320亩、土1980亩。
开江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与农田建设股熊股长告诉记者,项目的实施是为了让荒芜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有效解决丘陵山区大中型农机“下地难”问题,有利于破解自然条件导致耕种方式受限难题,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瓶颈问题,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藏粮于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自从去年冬天启动农田宜机化改造以来,我社承包的撂荒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开江县俊丽雨虹专业社负责人王恩喜介绍,以前缺乏机耕道路,田块细碎,高低不平,耕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现在一台大中型农业机械就可以“不走回头路”,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省工,每亩土地至少可以增加10%的收益。(程科 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