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竹县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坚持“粮猪安天下、特色促增收”思路,强化现代农业园区龙头带动作用,打造绿色美丽乡村新风貌,成功承办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大竹分会场,连续第8年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称号,成为达州市唯一纳入全省“鱼米之乡”创建行列的县。
新的一年,大竹鼓足干劲,奋勇争先,全力以赴实现“三农”工作首季“开门红”。
龙头带动冲劲足
走进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水、电、路、通讯早已实现全覆盖,田网、路网、渠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也已全面覆盖园区。糯稻醪糟加工产业园、糯稻醪糟产业文化旅游博览中心、园区服务功能信息化平台以及稻渔综合种养、现代农业装备、“两替代”绿色发展示范基地,激发出园区致富增收的活力。
据了解,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创新“产村结合、融合发展”方式,以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社会化服务、休闲旅游4种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9.03万元。
依托四川东柳醪糟公司,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成功探索出了“三统两保”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企业统一发放种子、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保护价收购,带动全县3.5万农户11万农民种植糯稻20万亩。
“目前,园区主导产业种植规模达2.5万亩、年产值10.38亿元,以粮油为主导,配套稻油、稻菜、稻渔、稻鸭和生猪养殖等产业。”据大竹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园区新增糯稻面积5000亩,建有公共服务平台11个。
2021年以来,大竹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5+5+3”产业体系,成功培育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大竹顺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4家、专合社12家。该县正在规划5年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6个。目前,已建成15个,其中省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10个。
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大竹农业现代化发展冲劲十足。
绿色发展干劲足
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同时,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还深挖东柳醪糟文化内涵,建成了达州首家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通过举办糯稻丰收节、醪糟小吃节、竹唢呐文化节、油菜赏花节、科普实践等活动,当地休闲农业年收入增加3000余万元。
产业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把乡村建设得绿色美丽,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又一关键所在。
2021年,大竹新建农村公共卫生厕所30座,新改建无害化厕所9584户,建设美丽宜居新村173个。
此外,大竹以“一控二减三基本”为重点,切实解决农业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深化农业领域环境治理。加速秸秆“五化利用”进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稻田+”水产健康养殖新模式。去年,全县利用秸秆60万吨,利用率达90.8%,共设立了720余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和废旧农膜回收站35个、回收点300个,农膜回收率高达81.2%。
在加大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大竹去年查处非法电鱼、捕捞32次,查获违禁捕捞船1艘、深水张网16铺、电捕鱼器1套……一组组数据彰显了大竹农业领域环境突出问题整治的强劲有力。
大竹连续14年坚持打造“百场文化下乡”活动品牌,全县建成31个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的乡镇文化综合体,成功打造石河镇、月华镇全省乡镇公共文化提质增效示范点。
大竹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大竹样板”,先后荣获全市乡村振兴先进县、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庙坝镇寨峰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竹乡人民闯劲足
1月19日,大竹县农民工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品家乡味、忆故乡情”送温暖活动,将“家乡味”送到在异乡过年的大竹籍农民工手中,让远在异乡的竹乡人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春节前后,大竹还开展了走访慰问、返乡返岗服务、就业专场招聘会、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农民工子女关爱行动等一系列关爱农民工活动。
大竹大力实施农民工回引工程,2021年,先后回引1.2万余名农民工返乡就地就近就业,建立16个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累计培训农民工1.4万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246名。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70家,培育县级农民合作社18个、省级农民合作社3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86人。
李忠杰便是通过回引工程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之一。回乡创业的他,成立了三杰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大棚30余个、占地13000平方米,主要种植羊肚菌和平菇。
不满足于传统销售模式,李忠杰主动向县农业农村局寻求销售新路径。通过“触网”直播售货,去年,40多亩羊肚菌、3万多袋平菇给李忠杰的合作社带来近百万元收入。
2021年,大竹巩固拓展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成果,建立乡镇电商服务平台30个,开发农特产品网上销售30余个品种,实现农特产品网络销售4000余万元。同时依托西博会、渝洽会等,广泛推介大竹农产品品牌。
“接下来,大竹将以中央‘三农’工作重要精神为引领,硬措施、强执行,确保稳产保供,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大竹县委书记李志超表示,大竹县将抓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聚合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民生推动保就业促增收,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大竹样板”。
发展糯稻产业
带动乡村振兴
2月23日清晨,大竹县糯稻现代农业园区的稻田里,稻农们早已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正在为糯稻育秧做准备,确保今年春耕备耕有序开展。
作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去年,大竹县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业(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如今,糯稻产业已真正成为大竹县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让幸福越走越实
“把田坎围实点,土堆再垒高点!”随着陈为学的吆喝,田里的泥土被一锄锄挖出,堆垒在脚底逐渐成型的“隔离带”上。
“专门垒出一条‘隔离带’就能实现‘混养’,让稻田既能种糯稻,也能搞养殖。”今年59岁的陈为学是四川东汉醪糟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他说,“我是月华镇井岗村人,上年纪后,就不想外出务工了,但仅靠家里几亩地的收入也只是勉强够用。”
当地糯稻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陈为学的生活带来转机。
“我现在被聘为东汉醪糟收购组成员了。”农忙时,陈为学不仅要照看自己的田,还要照看园区的田,“忙是忙,但我这个年纪,在家一年就能挣好几万,我很满足了。”
因糯稻而改变生活的不止是陈为学。近年来,大竹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标和“提产量、增品质、优加工”发展方针,注重长远规划与科学布局结合,延伸糯稻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出“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发展战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出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保护价收购的模式,通过订单农业、企业就业,带动全县3万农户10万农民种植糯稻,人均年增收690元。
激发活力增动能
距现代农业园区数公里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加紧生产醪糟。随着机器转动,成吨的糯米被筛选出来,经过浸泡、蒸煮等一系列程序,产出的半成品被装罐发酵,达到产品标准后,再被封口、贴标、装箱,运送至全国各地,甚至出口至加拿大、英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醪糟,该公司还开发有糯米粉、米汁饮料等7个品种80多个规格的产品,年综合生产能力11.6万吨,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提及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董事长唐祥华很感慨:“这些年多亏了县委、县政府对我们发展的大力支持,才让公司能够日益壮大。”
近年来,为促进企业发展,大竹县设立了糯稻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938亿元,筹集社会资金2.9亿元,集全县之力打造糯稻现代农业园区,并先后出台了《大竹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七条措施》等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全县共培育东柳醪糟、顺鑫农业、春岚农业等规模以上糯米生产加工企业8家,有醪糟土特产经营门店200余家,带动发展农家乐20余家,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以上,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全县糯稻产业综合产值达13亿元。此外,东柳醪糟工业旅游景区获批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迷人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大竹县春耕备耕正当时
2月25日,大竹县召开全县春耕生产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会,要求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今年扩种大豆8万亩、油菜2万亩,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担。
今年,大竹县将按照“扩面增产、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优化区域种植布局,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确保2022年全县粮食稳产增产。截至目前,大竹县各类春耕物资储备基本充足,春耕生产正有序推进。
备好种子保生产
“老板,这个品种我就用氮肥怎么样?”“单用氮肥种出来容易倒伏,我建议你用复合肥,不会倒伏,产量也会高不少。”2月25日,在大竹百信农资有限公司门店前,销售员喻志奎正在为前来购买种子的村民提供种植建议。
喻志奎介绍,近年来,为保证每年春播正常进行,该公司都会专门针对不同种植区域购入相应的种子品种,“一般新种到货,第一年都会在全县各地找农户免费试种,试种合适后才会上市销售,保证售种安全。”
质有了保证,量也要有保障。喻志奎说,经营部每年11月开始调货、储备,确保每年种子供应充足。
种子储备充足是春耕顺利进行的基础。今年1至2月,大竹县抽检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及蔬菜种子样品110个,重点开展种子净度、水分、发芽率及转基因检测,从源头上保障用种安全。
此外,大竹还在全县开展拉网式执法检查,重点查看是否存在应当登记而未登记、是否经营散装种子、包装种子是否拆散零卖等违法行为。
目前,大竹县已储备水稻种400余吨、玉米种450余吨、各类蔬菜种20吨,种子储备数量充足,能够满足春播生产需求。此外,为确保农业生产正常有序进行,大竹县还成立农村工作专班,督查粮食生产情况,做到每个乡镇、村不遗漏。
翻整田地助春耕
2月23日上午,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的农田里机器轰鸣,村民徐学政正推着旋耕机来回穿梭、平整土地,田野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翻整田土,是给育秧做准备。”徐学政说,现在连接农田的路修得很平整,农机设备基本都能直通农田,没有购买机器的农户,也可以到镇上的专业合作社租用。
农机设备的投入,推动了春耕生产的步伐。近年来,大竹县不仅根据实际推广了机插秧、无人机播种等新设备,还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目前,大竹县已备好农业机械(具)5000余台套,储备肥料18000吨、农药110吨、农膜1000吨,为确保2022年全年粮食播面170万亩以上、产量61.8万吨以上打下坚实基础。(兰楯 曹芮铭 程一凡 沈怀良)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