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清晨,大竹县糯稻现代农业园区的稻田里,稻农们早已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正在为糯稻育秧做准备,确保今年春耕备耕有序开展。
作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去年,大竹县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业(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如今,糯稻产业已真正成为大竹县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让幸福越走越实
“把田坎围实点,土堆再垒高点!”随着陈为学的吆喝,田里的泥土被一锄锄挖出,堆垒在脚底逐渐成型的“隔离带”上。
“专门垒出一条‘隔离带’就能实现‘混养’,让稻田既能种糯稻,也能搞养殖。”今年59岁的陈为学是四川东汉醪糟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他说,“我是月华镇井岗村人,上年纪后,就不想外出务工了,但仅靠家里几亩地的收入也只是勉强够用。”
当地糯稻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陈为学的生活带来转机。
“我现在被聘为东汉醪糟收购组成员了。”农忙时,陈为学不仅要照看自己的田,还要照看园区的田,“忙是忙,但我这个年纪,在家一年就能挣好几万,我很满足了。”
因糯稻而改变生活的不止是陈为学。近年来,大竹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标和“提产量、增品质、优加工”发展方针,注重长远规划与科学布局结合,延伸糯稻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出“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发展战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出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保护价收购的模式,通过订单农业、企业就业,带动全县3万农户10万农民种植糯稻,人均年增收690元。
激发活力增动能
距现代农业园区数公里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加紧生产醪糟。随着机器转动,成吨的糯米被筛选出来,经过浸泡、蒸煮等一系列程序,产出的半成品被装罐发酵,达到产品标准后,再被封口、贴标、装箱,运送至全国各地,甚至出口至加拿大、英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醪糟,该公司还开发有糯米粉、米汁饮料等7个品种80多个规格的产品,年综合生产能力11.6万吨,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提及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董事长唐祥华很感慨:“这些年多亏了县委、县政府对我们发展的大力支持,才让公司能够日益壮大。”
近年来,为促进企业发展,大竹县设立了糯稻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938亿元,筹集社会资金2.9亿元,集全县之力打造糯稻现代农业园区,并先后出台了《大竹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七条措施》等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全县共培育东柳醪糟、顺鑫农业、春岚农业等规模以上糯米生产加工企业8家,有醪糟土特产经营门店200余家,带动发展农家乐20余家,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以上,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全县糯稻产业综合产值达13亿元。此外,东柳醪糟工业旅游景区获批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迷人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