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一
问: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的关注重点,更是家长们的揪心事,为解决此类问题,标准中有些什么具体要求?(市场监管局回答)
答:标准的制定以关键环节,合理设计,科学配置为宗旨;以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更好地保障学校广大师生在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为目标。通过对食堂选址、面积、墙体、地面、门窗、操作间区等制定标准,让食堂建设更标准;对食品处理区、就餐区、辅助区制定标准,让食堂布局更合理;对供水排水、清洗消毒、个人卫生、通风排烟、加工制作、电子监控、检测检验等设备制定配置标准,让设施设备更齐备;对食品原材料采购、贮存、加工、烹饪、备餐、配餐等制定标准,让加工过程更规范;对组织机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制定标准,让人员管理更严格;对食品留样、食品添加剂使用、健康管理、餐厨废弃物处置、食堂财务管理等制定标准,让制度建设更全面;对培训考核、投诉处理、自查自纠等制定标准,让监督管理更有力;标准的制度发布,让学校食堂更安全。
提问二
问:学校食堂如何管理?标准中是否有明确的要求?(市教育局回答)
答:标准中明确行食堂管理校长负责制,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负总责。同时建立由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员和食堂管理人员等组成的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小组工作职责和成员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对学校食堂工作开展督查,每学期召开不少于 2次专题例会。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自查、风险排查和隐患整改;组织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和健康检查;对购进的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质量进行查验,落实索证索票、食品留样等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档案。
目前,市教育局在机制机构建设方面,推行“333”工作机制,即:设立“学校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膳食委员会”3个机构;建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机制、膳食委员会民主监督机制”3套机制;落实“校长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副校长直接责任人责任、食堂负责人具体责任”3项责任。在食堂管理过程中,持续推行 “五餐监督机制”,狠抓厨师试餐环节,逗硬校长陪餐制度,畅通学生评餐渠道,强化教师同餐监督,发挥家长监餐作用,把牢把严食堂监管各个关键环节,已构建起监管融合、纵横发力、多方参与、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给全市1246所学校食堂戴上了“紧箍咒”,为68万余名就餐学生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火墙”,把食品安全和膳食质量抓到点上、严在日常,落到细处、见到实效。
提问三
问:学校食堂是否公开透明?家长能否参与到日常监督中来?(市教育局回答)
答:标准中明确学校食堂应做到明厨亮灶,公开食品加工过程。采用“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方式,加强对食品来源、采购、加工制作全过程的监督。
市教育局正加快推进了“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并结合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监管重点定制开发了监管软件,全市每个学校食堂、小卖部监管重点尽收眼底,家长通过手机监餐也即将实现。目前,“互联网+明厨亮灶”升级版“物联网+明厨亮灶”已在市属院校全面开建,市级“学校食堂智能化管理指挥中心”已建成投用,并与省教育厅和相关县(市、区)监管平台实现了“上通下联”、无缝对接。今年上半年全市“互联网+明厨亮灶”接入率将达到30%、年末达到50%、2023年底将实现100%接入运行。
同时,近两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主动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大宗食品采购、膳食计划制定、服务质量测评、成本核算监督等重大事项,学生膳食质量大幅提高,学生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真诚邀请媒体记者、社会朋友、家长代表到校监餐,督过程、品质量、提建议,促整改,为学生健康成长把关站岗、保驾护航。
提问四
问:学校食材供应和操作人员管理是食品安全和营养保障的重要环节,标准对这方面有什么保障措施和要求?(市市场监管局回答)
答:标准对学校食堂原辅食材、设施设备、过程控制以入人员培训考核都有许多具体的规范性要求,其中,针对食材供应《标准中》明确提出学校应集中、定点采购米、面、油、蛋、肉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从食用农产品个体生产者直接采购食用农产品的,应查验其有效身份证明、索取联系方式并存档。从集中交易市场(农贸市场)采购食用农产品的,应索取并留存经营者(或集中交易市场管理者)加盖公章(或负责人签字)的购货凭证;不得采购亚硝酸盐、散装食用油、散装食用盐等散装食品以及来源不明、野生动植物等高风险食品;食品原料应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分类、分架存放;暑假、寒假期间若无供餐,食堂烹饪区、其它功能区(间)、食品库房的食品原辅材料及调味品必须全部清零。
针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及从业人员,分别提出了管理人员要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自查、风险排查和隐患整改,并组织从业人员参加操作培训、考核及健康检查;标准明确从业人员与学生就餐人数比例不小于1:100,且细化了个人健康、卫生、穿戴及上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