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达市府办发〔2021〕58号 | 浏 览 量: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经开区筹备组,市级各部门(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1〕48号)精神,推进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到2025年,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格局,形成组织完善、职责清晰、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安全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1.3万平方公里,人工防雹保护面积1千平方公里以上。到2035年,我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技、服务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突出重点领域,加强服务保障
(一)强化农业生产服务。开展干旱、冰雹灾害区划、评估与动态监测工作,提高灾害性天气早期识别能力。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地面增雨(雪)防雹作业力度。协调扩大飞机人工增雨(雪)覆盖范围,开展地空协同、区域联防联动作业,助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经开区筹备组。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经开区筹备组负责,不再列出〕
(二)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水务、林业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与会商机制。围绕渠江流域生态屏障、森林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人工增雨(雪)常态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州市主城区、各县(市)城区大气环境治理增雨作业,开展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东北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联合作业和科学试验。(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
(三)做好重大应急保障服务。完善森林防灭火、异常高温干旱、严重环境污染等事件处置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机制,规范部门间、上下级、跨区域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应急工作流程。推进应急作业装备建设,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演练和实战,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加强技术储备,实施重大活动保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
三、夯实业务基础,促进能力提升
(四)提升监测能力。聚焦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域探测设备布局,加快补齐气象综合监测系统设备短板,优化地面云降水监测站网。加强市、县级作业指挥雷达建设,构建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云水资源立体监测网络,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预警、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支撑。(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气象局)
(五)提升作业能力。建设地面固定火箭作业点,增加作业装备,推进火箭信息化、自动化改造,在城区周边及森林重点生态功能区合理布设人工增雨地面烟炉。加大力度推进地面作业体系规范化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气象局)
(六)提升指挥能力。充分应用大数据、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建立信息化空域申报系统和协调机制,构建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智慧业务体系,提升作业指挥调度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数字经济局、市财政局)
四、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七)大力开展科学试验。持续开展人工增雨(雪)、防雹、消云减雨、改善空气质量等科学试验和成果转化,大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公益性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融入城市公园、防灾减灾基地和科普场馆等内容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认识。(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气象局)
(八)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长期稳定、专业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聘用保障机制、培训考核机制,以及劳动保护、社会医疗保障、人身意外伤害、公众责任保险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保障制度,落实人员津补贴政策,保障合理用工待遇。(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
五、健全监管体系,落实安全责任
(九)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强化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安全责任清单,加强重点环节安全监管。依法加强作业器材购销、运输、存储和使用等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作业人员备案和培训、空域申请和使用、作业站点巡查等制度,淘汰落后和老旧作业装备,切实消除安全隐患。(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
(十)提升安全技防水平。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和信息化管理,加快应用物联网、智能识别、电子芯片、信息安全等新技术。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智能化平台建设,实现对重点场所、重要装备、重大危险源的远程监控和实时风险监控预警。严格落实空域申报与信息存档要求。(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气象局)
(十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考核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依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
六、完善保障机制,提高质量效益
(十二)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作用,全面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部门协调。各地要建立和规范人工影响天气协调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定人员队伍,提升队伍素质。对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报请市委市政府同意后,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表扬。(责任单位: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十三)依法依规管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确保各类组织依法依规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管理质量和作业水平。(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
(十四)切实加大投入。各地要把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将相关经费列入政府预算,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经费、工作经费和监测站网运行经费。加大支持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力度,保障作业点标准化、作业装备现代化等基础建设经费。(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气象局)
(十五)完善联动机制。建立上下衔接、跨区联合、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协同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科技攻关、业务运行保障以及监管、协调、服务等方面工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空域协调,充分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空域,提高作业效益。(责任单位:各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成员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9日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