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达市府办发〔2021〕56号 | 浏 览 量: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经开区筹备组,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达州市中医药强市建设推进方案(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4日
达州市中医药强市建设推进方案(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川办发〔2021〕4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系列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彰显中医药独特作用,探索建立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达州模式”,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医药强市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中医药强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服务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中医药产业实力跃上新台阶,中医药文化传承取得新突破,中医药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政策更加完善,努力打造中医药治理模式和特色发展的先行地、中医药产教融合和协调发展的集聚地、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开放发展的引领地,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三、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行动。支持市级中医医院做优做强,打造“川东北中医高地”区域服务品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加快县级中医医院提档升级,全部达到三级水平。开展基层中医药“空白扫盲”,消除无中医人员和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空白盲点。加快建设中医医联体,创新达州紧密型中医医联体建设经验。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规范设置中医科,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规范设置治未病科、康复科、老年病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独立中西医结合科室。加快发展传统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传统中医诊所,鼓励公立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参与传统中医诊所服务,大力培育达州中医诊所连锁品牌。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9张,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8人,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婴幼儿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达到75%,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50%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中医床位数不低于5%。传统中医诊所(堂、馆)达到300家以上,其中30%以上纳入医联体建设,30%以上全职中医类别医师接受中医全科医师培训。〔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经开区筹备组。列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经开区筹备组以下简称各县(市、区)政府〕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体系行动。建设省级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中心、省级区域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分队。完善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防控和应急救援机制,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统筹规划市、县公立中医医院传染病区建设,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独立设置中医药传染病病区,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确保所有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能够发挥重大疾病监测“哨点”功能。〔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行动。加强重大疾病中医药专科、专病防治能力建设,做优做强骨伤科、针灸科等15个专科(专病),新建1个以上国家级和5个以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加强重大疾病中医临床研究和循证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参与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循证医学平台。推进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坚持中西医协同攻关,建成1个省级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和1个省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加强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遴选一批特色明显、疗效独特的品种调剂推广使用。〔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市、区)政府〕
(四)中医药产业发展质效提升行动。开展“中医药强县”创建工作,加快发展万源市、宣汉县、达川区3个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县,打造1—2个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建立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联盟,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中医药全产业链条,支持将中药材种植纳入特色保险范畴。培育中医药龙头企业和中药材大品种,培育一批年产值超5亿元、10亿元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打造“一县一品”和“一县一基地”,加强达川乌梅、万源萼贝、渠县白芍、巴山乌天麻、宣汉黄连等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建成15个“秦巴药乡”,新建、改造5万亩规范化基地。擦亮“秦巴药库·康养达州”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秦巴中药城”。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养老照护和健康旅游,支持巴山大峡谷、黑宝山、云门天寨等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85万亩以上,产业链综合产值20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体旅游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五)共建万达开中医药先行区行动。落实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合作协议,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发展中医药体制机制,探索中医药协同发展新模式。打造万达开中医医疗集群,组建万州、达州、开州中医医联体,争创秦巴·三峡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合作实施区域中医药项目,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争取国家、省级中医药重大项目。打造“秦巴中医药职业教育”服务品牌,依托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达州中医学校等院校建立万达开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共建万达开中医药产业经济体,共同规划中药材资源保护、生产布局、规范中药材种植生产、品牌打造和产业集成。合作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联合打造万达开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共同举办大秦巴·大三峡·大健康中医药发展峰会。(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六)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行动。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中医特色信息系统为重点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进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建成1个具有中医特色的省级“互联网+”示范中医医院,全市互联网中医医院达到实体中医医院数量30%以上。建设集中药材生产、交易、仓储、物流、检测、监管、融资、质量追溯服务于一体的“秦巴道地中药材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林业局、市数字经济局、各县(市、区)政府〕
(七)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行动。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育,积极引进院士、岐黄学者、国医大师、学术流派等建立工作站、传承工作室,建好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省、市名中医工作室。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50个市级中医专家团队坐诊带教”“百名县级中医医师联村帮扶”“千名基层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万名中医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活动。加快发展中医药教育,推进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争创省优质高等职业学校,实现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与达州中医学校融合一体化发展。鼓励四川文理学院增设中医药类专业。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支持院校、医疗机构建立健全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加强“西学中”人才培训,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未接受规范中医教育的非中医类别医师通过学习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局,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各县(市、区)政府〕
(八)中医药科技创新行动。建设中医药科研基地(平台),提升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达州产业技术分院、达州市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科创能力,力争建成中医药类市级重点实验室。实施标准化专项工程,力争1项纳入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制定发布一批地方标准,完成“川产道地”药材备案2项以上。发展“药、酒、果、茶”等中药衍生品,研发3个以上大健康产品获批进入市场。〔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政府〕
(九)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建设一批与中医药、健康养生相关的文化主题小镇、示范园区、体验街区、健康文化知识角,创建一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传承基地。加强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依托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规划建设达州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植物博览园。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医院、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六进”活动,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文创作品征集等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走进大众。打造“达医达药”区域文化品牌。持续办好“达州中医药”“走近达州名中医”等栏目,加强达州道地药材、重点品种、古典经方、医籍文献、医家医案、传统制药技术、炮制技术经验等系统研究,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并推广应用。强化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加强中医药非遗项目的申报、保护和传承工作。(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体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
(十)中医药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县中医药主管部门职能职责,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和医保政策。建立中医医疗服务卫生技术评估体系,动态开展调价评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疗效和成本有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院内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发布中医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在制定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结算调整系数过程中对中医医疗机构予以倾斜。鼓励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医疗服务。强化中医药监督管理。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以中医特色优势评价为主导的中医医疗机构评审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医疗综合监管制度,加强中医药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监督管理。探索制定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的地方性法规。〔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局,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医保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和考核工作,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委目标绩效办负责细化目标任务,量化工作指标,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结合本地实际,统筹推进各项行动落地见效。
(二)形成工作合力。市中医药局、市科技局等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组织实施好本系统、本领域的专项行动。市级相关部门(单位)根据职能职责和任务分工,全力推动本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强化工作保障。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市、县两级“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组织实施。市、县两级按照财政事权分别承担自身支出责任,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障中医药发展建设资金需要;制定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措施,加强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人才保障、物资保障、政策保障、法治保障,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市的良好环境。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