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新闻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一支精良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忠诚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繁荣发展优秀文化。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作为市级机关党报,达州日报社严以律己、开拓创新,在全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实招、干实务、求实效,在内部形成了敬畏法纪、遵守纪律、习惯监督的良好氛围。
一、抓住关键少数,责任压实层次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年初即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把手”和班子成员都有分工明确的任务清单,每个分管领导又把压力传导给每个部门主任,每个部门主任对部门人员负总责。责任层层分解,每一级干部都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社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制网络。每个关键点抓紧抓实,每条线也清晰明了,哪个点出了问题一目了然。
建立《达州日报社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达州日报社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制度》等多项事关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让抓关键少数有了章法。党建工作开展好不好、意识形态落实到位不、思想政治工作抓没抓、廉洁纪律贯彻没有等等……“一把手”根据情况找分管领导谈一谈,分管领导和部门主任谈一谈,部门主任随时和下属谈一谈。谈话制度的完善,拉近了领导与员工的距离,融洽了同事间的关系,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工作氛围积极上进,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近三年来,达州日报社媒体融合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平台建设、媒体关注度位于全市前列,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二、融合职业特点,重点突出目标明。
为让党风廉政建设融入业务工作,我社连续两年围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集中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活动”。围绕“新、精、清、优”目标,创新性地开展一系列评选活动,通过“开拓创新”、“走转改”、“倡廉颂廉”、“好记者讲好故事”四个主题活动,让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入眼、入脑、入心。与时俱进开展“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系列学习活动、“提升技能、争当能手”业务比拼活动、“火眼金睛、纠错挑刺”找茬活动等。
通过“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极大提升了报社职工的政治涵养、新闻业务素养、行为修养,全社上下呈现出政治坚定、作风廉明、发展优良的良好新局面。活动开展两年期间,记者“走转改”文章共发表240余篇,有4名记者主动上交采访对象赠送的红包、礼品,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为严厉打击虚假新闻和新闻诈骗,达州日报社成立了“打假制敲”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及时将持有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人员向社会公布,设立“打假制敲”举报电话,勇敢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聚合多方力量,健全制度监督强。
纪检干部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纪检力量不足、纪检干部专业狭窄等是许多单位存在的共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达州日报社采取聚少成多的方式,把各支部的纪检委员、下属公司的监事发动起来,联合发力,壮大纪检工作力量。原来只有3名纪检委员的监督队伍增加了10人的帮助,拥有更多的专业背景支撑监督执纪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底气更足了。
完善各类制度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达州日报社用了一年的时间,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通过废、改、立,最终建立了六大类96项制度,为全社职工的日常行为提供了制度遵循,单位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四、贯穿日常经常,红脸出汗清风扬。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共达州日报社委员会推进落实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使达州日报社在落实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方面有了抓手,在解决苗头性问题、整肃队伍纪律、形成良好工作作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小处着手,加强日常监督。工作纪律工作作风抽查隔三岔五开展,并用《中共达州日报社委员会推进落实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的实施意见》严肃处理。近四年来,通报并进行经济处罚80余人,机关单位常有的散漫状态得到较大改善。全体员工心中有纪、干事讲原则、创业有激情,红脸出汗在报社成为常态,在监督的探照灯下工作成为习惯。
机关纪委经常性联合办公室、意识形态办、党群部、账务部等科室形成监督合力,开展党建、意识形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等工作的监督检查,有力推动了报社各项工作的高效实施。
达州日报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建立完善制度为基础,加强制度贯彻执行,把监督、执纪、问责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走出了一条自我激浊扬清的党风廉政建设之路!(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