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颜值大提升、主导产业大升级、乡村环境大变样、民生福祉大改善……初秋时节走进万源市,丰收的大地五彩缤纷,幸福的味道处处可闻。
2021年上半年,万源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向好发展,各项事业和重点工作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产业升级老树开新花
聚焦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目标,万源市坚持“生态立市、生态兴产”不动摇,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生态优势加速向经济优势转化。
特色农业稳步提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4+N”特色优势农业,深入开展耕地保护、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治理“三大行动”,水稻、玉米播种面积达49.21万亩;蓝润集团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生猪存栏、出栏分别增长158.6%、27.5%,牢牢稳住了粮食安全“压舱石”,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6%。
生态产业加速崛起。坚持工业生态化,以承办“达州市2021年三季度工业园区现场会暨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会”为抓手,加快推进中国西部石材城、铁山坡天然气综合开发、风能发电、华新水泥一体化新型建材产业园、煤炭储配及加工等项目,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21亿元,同比增长45.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现代服务业蓄势勃发。不断扩大餐饮、家政、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市场规模,富硒美食城、“太平记忆”民国风情街、二手车交易市场等业态日趋丰富,大巴山茶贸城建设项目签约落地;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项目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6亿元。完成现代物流固定资产投资5.37亿元,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
民生夯实谱就幸福曲
万源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抓好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办理,更好顺应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疫情防控高压不减。健全“一办十组八专班”防控机制,常态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加强对中高风险地区来(返)万源市的重点人群的管控,严格落实居家管控和核酸检测措施;强化应急能力建设,设立核酸检测机构4家;积极开展新冠疫苗接种,一二三剂次累计接种超过41万剂,接种率在达州市排名靠前。
基础保障全面夯实。深入推进就业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近100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持续抓好低保救助和老龄工作,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8.1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22.56万人;累计发放低保、城乡居民养老等各类社会救助资金7000余万元,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
公共事业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实施教育项目14个,中、高考再创佳绩。深入开展“健康万源”行动,万源市中心医院三乙医院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市“三馆一中心”建设,优化乡镇(街道)文化阵地,开展“三下乡”活动71场(次)。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化“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选齐配强“1+1+N”网格团队,第六期“雪亮工程”260个点位加快建设,扎实开展“六清”行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开展“两整治、一行动”,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纵深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功能完备城乡美如画
坚持从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形态着手,万源市突出规划引领、强化基础支撑、加强精细管理,城乡更加宜居宜业。
空间格局更加优化。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高质量编制万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了以古东关街道为主,以白沙镇为城市副中心,以罗文镇、草坝镇、黄钟镇、石塘镇、官渡镇、竹峪镇、大竹镇为支撑的“一主一副多支撑”的国土空间格局定位。
中心城区更加宜居。加大建筑市场治理和“问题”楼盘化解攻坚,开展中心城区物业小区试点。加快“一河两岸三山多景点”城市园林布局,积极争创“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启动城区5G基站建设,同步补齐城市路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老体育馆改造、职教中心至邮局风貌打造、一号桥至三号桥道路综合改造全面完成,天马山公园一期工程、向前广场(半山公园)项目、麻纺厂道路、东区10号市政道路加快建设。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新增4家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厂。全面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和义务植树活动。加强养殖基地、农村小型养殖场环保措施,乡镇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管理运营水平逐步提升,城乡饮用水水源地、辖区内主要河流断面及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2%。
乡村振兴基础牢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发现——交办——帮扶——销号”的动态监测和常态帮扶机制,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成功争取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确立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规模较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所在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184个,重新选派驻村工作队员529名开展帮扶工作。深化“村集体+”9种发展模式,推动34个扶持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80余万元,惠及4.1万余人。
招大引强赋能大发展
万源市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政策性资金争取等“稳投资”举措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持续抓好向上争取和对外招引力度,县域发展后劲得到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有力有效。坚持项目引领,新开工建设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4.06亿元。继续加快“一区四园”建设,新建园区3平方公里、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实现主营收入28亿元,税收4100万元、同比增长12%。巴万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万八快速通道、石材城道路、铁矿至黑宝山旅游公路以及固军水库、黑宝山水库加快建设,上半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2亿元,增长10.2%。
招商引资有声有色。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开放发展提升年”活动,对标招商引资目标任务,明确“1+1+4”产业招商重点方向,创新开展“三库”建设、“三员”聘用,成立驻点招商工作组4个、组建产业招商专班11个,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活动,成功在北京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半年,累计新签约项目13个、签约总金额达147.3亿元。
资金争取有序有度。各地各相关部门始终保持“争”的意识不动摇,加强政策研究,在“学懂、弄通、吃透”上级政策的基础上,精准掌握上级的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及方向,有的放矢做好项目包装,扎实开展项目申报工作,累计向上争取资金28.62亿元。
平台拓展提升承载力
万源市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持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优化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各类要素资源加速聚集。
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深改委召开深改会审议专项改革方案3个,审定销账改革方案24个。扎实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统筹推进文化教育、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完成31个乡镇(街道)、371个村清产核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9.2%。持续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圆满完成298个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乡村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新驱动动力强劲。健全“产学研用”联合机制,持续深化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强“四川省科技扶贫在线平台”优化管理,成功组建由16名科技特派员组成的科技服务团1个,完成7个科技项目的中期评估和13个项目的结题验收。
营商环境更加优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继续加强“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跨省通办”“川渝通办”“就近办”“工程项目审批一网办”事项清理,全面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制度改革,办事效率大幅提升。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商会及听取民营企业家意见制度,持续深化“双百工程”,完善营商环境“好差评”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上半年,全市共新登记企业296户、个体工商户1147户。
千帆竞发展宏图,百舸争流谋新篇。2021年,万源市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奔跑中,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如期高质量承办四川省第十二届(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对内凝聚了万源力量,对外推介了万源资源、展示了万源形象。同时,邀请权威专家进行指导,积极对标攻坚补短,“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万源十景”“富硒八大碗”等更具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203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
奋进新征程,实现新跨越。新一届万源市委班子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以继往开来的新姿态,持续奋进“十四五”:在县域发展上谋新篇,在开放创新上拓格局,在乡村振兴上绘胜景,在改善民生上添新彩,在传承基因上显底蕴,动员全市上下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幸福美丽现代化万源新篇章。(杨航 马发海)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