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创新发展工作,为全市“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确立了纲领、明确了方向、描绘了蓝图。面对使命担当,大竹县将从哪些方面实现创新突破?近日,中共大竹县委书记李志超接受了达州日报社特约记者的专访。
记者:请你谈谈对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的认识。
李志超:在全市上下奋力推进达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召开四届十二次全会,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一是趋势把握“准”。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定落实中央、省委全会精神,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聚焦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主题,紧贴时代主题、紧扣上级要求、紧盯破题方向、紧密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市委观大势、谋大局的深邃洞察和闯新路、开新局的战略智慧。二是平台布局“准”。全会鲜明提出“三地一城一中心”发展定位和构建“一核四带多点”区域创新格局,明确了2025年创新驱动目标任务,着力形成全要素、全链条、全领域、全周期创新生态体系,必将进一步提升达州在全省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三是创新破题“准”。全会聚焦创新平台、创新产业、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创新供给“六大重点”,谋划推进事关达州高质量发展的大事要事,依靠创新推动发展破题,必将进一步增强“达州创副”核心驱动力。
全会《决定》多次提及大竹工作,包括“一核四带多点”区域创新格局中,以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等为主的工业科技创新示范带,沿明月山的开江—达川—大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带;支持大竹县加速驱动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大竹县建设四川省人才工作先行区等,为大竹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大竹将深入研究、狠抓落实,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深入实施“创新活县、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全面落实“六高”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川东北渝东北产业创新集聚高地、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力争到2025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65%以上。
记者:大竹作为“一核四带多点”的重要一环,下一步将重点从哪些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李志超:将对标市委全会精神,结合“三大”活动,主动研究、主动思考,聚焦市委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和组织保障,特别是“三地一城一中心”发展定位、“一核四带多点”创新布局、“六高”重点任务,逐一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清单、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市委全会各项决策部署在大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重点将聚焦三个方面,推动创新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认真借鉴绵阳、德阳先进经验,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打造工业科技创新示范带,力争到2025年重点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0亿元。特别是在新材料方面,依托达州市苎麻产业联盟,加快推进全国苎麻“一县一业”试点,打造全国苎麻面料和成衣生产线基地。二是全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大川环科技、天宝锦湖、维奇光电、东柳醪糟等重点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加大技改投入,深化院企合作,全力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力争到2025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家,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1.7%。三是聚力打造创新型平台。依托省级大竹经开区、川渝合作示范园区、大竹数字经济产业园、华为智慧城市,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平台,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与成华区加强战略合作,深化“六同机制”,协同打造创新型“飞地园区”。
记者:推动创新发展,要素支撑十分关键,请问在这方面大竹是如何思考的?
李志超:当前,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要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全面激发创新动能。一是完善人才引育机制。紧扣创建“四川省人才工作先行区”目标,深入实施“百千万·达人计划”“竹乡英才”计划,加强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培育和引进,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集聚更多人才,提高创新人才供给质量。二是完善鼓励创新机制。设立财政专项奖励资金,对创新企业、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给予更大的财政扶持和保障力度,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发展组织领导体系,加快成立大竹县推进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对创新发展实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机制,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格局,奋力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为达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力量。(程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