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耐的三伏天,本是一年四季中最为炎热的日子,可对于通川区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的果农而言,这是他们所期待的一年一度的丰收时节。
瞧,天刚破晓,漫山遍野的脆李正挺着圆润肥硕的身子在枝头酣睡;树下,前来采摘鲜果的果农手起果落,动作麻利。用不了几小时,这些汁多味甜、肉质紧实的果子就将“坐”上快递专车,奔往全国各地……
小果子遇上大平台
电商风拓宽产业路
骄阳似火、人来人往,通川区田家塝村电商平台点一派火热气氛。
屋内,一摞摞包装纸盒整齐堆放,胶带封口时的“刺啦”声不绝于耳;屋外,几辆物流车并排停放,随时准备装箱出货。“近期,每天约有4000斤青脆李从这里启程,发往天南海北。”正在打包的物流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说道。
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人皆可带货的今天,对于产品自荐及推销,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了从“酒香不怕巷子深”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转变。
“如果想要打响‘通川脆李’的品牌,仅仅依靠本地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当小果子遇上大平台,果园里吹来电商风,提及电商带给农户们的意外惊喜,通川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周勇回忆起7月22日那天,首届“巴山食荟”达州脆李电商节暨“云商城”启动仪式在通川区金凤村开幕的场景。
“朋友们请看,我们的‘通川脆李’个大皮薄、香甜多汁,咬上一口,迸出的汁水立马在唇齿间爆开……在直播间赶紧下单,现摘现发,先到先得……”电商节当天,带货主播们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短短一小时内,便销售青脆李两万余斤,下单量突破4000单。
巧借电商东风,实现销售渠道新跨越,金凤村并非其中特例。
“自2015年开始,我们便通过传统和电商两种模式销售青脆李。”双鱼湖社区纪委书记张翠算得上第一批投身电商潮流的种植户,她说,如今从川内的巴中、成都,到省外的陕西、浙江、广东,甚至连祖国边疆的新疆、西藏都飞来青脆李的订单。
可既为鲜果,最害怕的便是因运输不及时、包装有破损而导致果子寄坏了、耙了。“从无到有,慢慢摸索。”经历当初的一头雾水后,像张翠这样的果农在如何套袋、如何运输等方面坚持较真、总结经验。如今“一切都刚刚好”成了他们给予消费者的承诺底气。
品质保障,品牌打响,销路大开。从电商节到交易会,从自我推介到直播卖货,依托市域品牌“巴山食荟”,“通川脆李”“环凤脆李”“达凤脆李”等企业品牌乘着电商物流的翅膀,飞往了大巴山外的寻常百姓家。据了解,2021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青脆李占比达到35%以上,销售金额达1.5亿元以上。
不仅如此,除了目前开展的分拣包装、储藏保鲜等粗加工生产外,“通川脆李”正朝着青脆李果饮、果汁、果干、果酒等精深加工生产迈进……随着产业链的步步纵深延长,“通川脆李”的未来还存在更多无限可能,而这片被希望之风眷顾的绿意汪洋也将波浪滔滔、愈发宽广。
品质通川:有“李”走遍四方
夏日盛放“希望果”
青脆李唱响“致富经”
头戴草帽,身着长袖,娇小的身影穿梭在浓密的树林间,两只手快速地往枝头一拢、一握、一扯、一放,转眼间,颗颗饱满诱人的青脆李便在龚杰的圆桶中堆成小山。
“我家两亩多的土地全都用来种李子了。”家住双鱼湖社区1组的龚杰平日在周边务工,每逢休假便回到田间地头忙碌自家果树。夏天采摘收获,冬天剪枝施肥,投身种植业近13年的她算得上种植脆李的一把好手。
“有上门收购的,有电话预订的,还有拉往集市售卖的。”提及脆李的销路,龚杰从不担心,“脆李个大爽口、供不应求,每年增收最少在3万元左右。”
蓝天无垠,迎风而立,满目绿意汪洋,心中比脆李还甜的可不止龚杰一人。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500米至800米的高山海拔、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通川区发展脆李种植抢占了先机。
不仅如此,2000年后,达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脆李资源普查,并陆续选育30余个优良单株,历经10余年潜心培育及示范推广,其中在通川区成就了以“通川脆李”、蜂糖李、凤凰李为代表的3个脆甜可口、皮薄肉嫩的优质品种。
2012年,以“通川脆李”为核心的“达州脆李”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以凤凰环山带为核心成功创建“国家原产地地理保护产品”;2020年,“通川脆李”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认证商标”……频频获得认可和赞誉的背后,是通川区政府规划引领,实现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青脆李产业集聚,努力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打出“达州脆李”中最为响亮的通川招牌。
现如今,每年7月底至8月下旬,这些集中分布于凤凰山环山带及北山、青宁等12个乡镇的绿油油的果子,一经上市便广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
青果幽幽,希望绵长。为使更多的百姓眼睛笑起来、钱袋子鼓起来,通川区近年来多措并举,铺开了一卷以“李”为题的致富蓝图。
不论是通过传、帮、带及“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形式,带动当地发展青脆李生产的简单直接;还是建立规模种植基地,解决当地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及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考验;亦或是举办花开赏花、果熟摘果的“李子花节”“青脆李采摘节”,助推农旅融合纵深发展的休闲观光……截至目前,通川区已带动1.5万余户、3.5万余人从事青脆李种植生产,户均年增收达2.1万元,人均年增收达6500元以上。
增收与种植,向来犹如两条亲密缠绕的纽带。据悉,“通川脆李”现有产业面积达3.7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3万亩),年产量达2.6万吨,产值3亿元以上,每亩纯利润1.2万元以上……良好的种植经济收益实现了果农增收致富的朴素愿望,而隐藏在这些惊喜数字背后的,则是脆李压弯绿树枝桠、挂满千家万户的壮观景象。(王静 黄江涛 谭楚甲 曹芮铭 孙伟 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