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破晓,细风微凉掠过。阳光推开云层,洒向大地,开江的色彩立即被点亮,远方的山,近处的田,一望无际的绿装进眸子,“巴山小平原·川东小天府”随意一角已令人心醉神往。
中华一绝“陶牌坊”,千年民俗“甘棠耍火龙”,独门技艺“开江豆笋”……滚滚岁月积淀开江深厚的人文底蕴。然而,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经济基础薄弱,2014年,开江仍有59796名贫困人口。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开江汇聚磅礴之力,向千百年来的贫困宣战!
6年时间,勤劳和智慧让贫困之地种出致富之果。“中华橄榄园”产值超亿;成千上万亩稻田、果林、水产基地让村民鼓起腰包;数百公里乡村道路硬化入户;几百处供水工程保障数万人的安全饮水,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成为新的幸福家园。
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陆续退出,5万多贫困人口先后脱贫,开江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开江的干部群众不畏艰辛,不辱使命,在风雨中砥砺前行,用汗水浇灌着希望,浓墨重彩书写脱贫攻坚传奇。
开江脱贫攻坚战,大获全胜!
聚力打赢“总决战”
开江,巴山小平原,地阔山幽,风光旖旎,农业生态条件颇好,但种种因素造成的贫困制约了这方水土的发展。2014年,因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446户5979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4%的贫困发生率,开江被确定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和“省定贫困县”。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承诺,更是责任。开江县委、县政府将脱贫攻坚视作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非同寻常的决心和举措,带领全县人民投身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一声号令,各路精兵强将奔赴战场。县领导挂包20个乡镇,6557名党员干部与全县贫困家庭结对“认穷亲”,600多名干部陆续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农技员、法律顾问、农信员等实地走访调查,提出、分析、确定、完善各项脱贫措施,挑战“贫困”顽症。
要帮扶,先让人信服。以前因个别干部作风不佳,导致一些村民对下派或外来干部长期持怀疑态度,把干部戏谑成“耳朵别根烟烟儿,走路都打偏偏儿”的形象。
“入村考试”荆天棘地,驻村干部“见招拆招”。见到大爷大妈叫叔叫姨,走进村民家中帮做家务、干农活、拉家常,赶场天驾车带村民载货卖、拉货回,帮着贫困户申请扶持金,照顾村里孩子学习……
以心换心,驻村干部各显其能,终于被村民当成了自家人,与他们携手脱贫。
全县各地推行“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模式,以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新村建设、住房安全、民生保障“五大会战”为抓手,奋战攻坚。驻村干部深入基层,引导贫困村和龙头企业、先进村、技术协会的党组织,建立责任共担、措施共商、资源共用、设施共建和成果共享的精准扶贫联合党委。全县探索创新出“一联两带四促”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党组织的技术、信息、人才和市场等优势,抱团发展,联袂攻坚。
“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一联两带四促”经验和成效,不仅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人民论坛和四川日报刊载,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宣传,还被纳入全国基层党建200个创新优秀案例候选名单,省委、市委相继向全省、全市推广。
“稻田+”立体种养、有机循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先行试验典型案例。先后承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市金融扶贫现场会、全市脱贫攻坚引领区建设现场会;举办中国·西部首届小龙虾美食文化节;跻身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中国油橄榄之乡、四川银杏之乡、四川鸭鹅之乡、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开江经验”“开江模式”声名鹊起。
2019年4月,省政府批准开江县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开江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定拿到“好”。
这个“好”,不负群众的期盼,完成了如山的重托,兑现了庄严的承诺。成千上万扶贫人,为了这个“好”,聚非常之力,尽担当之责,一路攻坚克难。
织牢脱贫“兜底网”
连民心,凝群力,决胜脱贫攻坚,筑牢民生保障是“基石”。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两者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对于贫困家庭,意味着能否挣脱贫困并不再返贫的“保护网”扎得牢不牢。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能让“一代贫世代贫”重复上演。开江启用5000余万元资助金、210余万元教育扶贫救助金对口解困,落实控辍保学“双线三包”主体责任,活用“三免一补”“两助三免”“雨露计划”等政策,全力保障贫困孩子上学。
父亲患病,不仅花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外债,全家窘迫异常。任市镇龙王沟村的胡昌帅,初中毕业后就想放弃学业外出务工。第一书记李振鼓励他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和全家的命运,并根据政策帮他成功争取到3000元助学金,还为他申请到了学校生活和住宿补助5000元。
如今胡昌帅正全力备战高考,“我想考上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让家里过上好日子。”孩子教育不愁,胡昌帅母亲在家也能更安心生产,每年稻谷、玉米、家禽给了家里较为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生活逐渐好转:“现在感觉越来越有盼头。”
在开江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贫困人口占比较高,永兴镇柳家坪村的贫困户黄捌林就是一个典型。
身患多种疾病,黄捌林每年有10个月要呆在医院治疗。家里因为他花掉了所有存款,每年近10万的医药费像一块巨石压在全家人身上。
驻村第一书记陈世军帮他申请下100元/月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20元/月的B档低保,111.08元/月的农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年420.26元,生态效益补偿金23.31元。而大病医疗保险每年报销7万多,这才真正兜住了全家人的“穷底”。
同村的贫困户李中明与小女儿李美兰相隔一年先后被蛇咬伤致残,妻子患有智力残疾。他最怕因为家里穷,让孩子读不了书,耽误她们的未来:“我只求两个女儿都能走出大山去。”因为成绩优异、家庭经济困难,学校给两个孩子减免了部分学杂费,加之政府代缴了贫困户的医保,有各种扶持政策帮扶着,李中明肩头的压力减轻不少。
陈世军根据低保政策,帮李中明家4人全部申请了低保,每人每月120元保底,李美兰每月还拿到了100元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再加上帮扶单位每个月给的500元,一个月1000多元已经能保障一家人基本生活。村上又聘请李中明做了保洁员,每个月收入300元,在陈世军的劝导下,李中明种下几亩稻谷和玉米,每年产量6000多斤。现养了2头肉牛、150只跑山鸡,眼看每年收益不错,李中明对未来也开始有了小规划:“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我以后再养点跑山鸡,多存点钱,一定供孩子上大学。”
特色产业“拔穷根”
开江任市镇西部,开江、达川、梁平交界处的龙王沟村,位置偏远,条件落后,2014年毫无悬念地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当时贫困发生率18.96%,动态调整中还竟一度高达20.67%。这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硬骨头”!
县审计局李振于2017年派驻到龙王沟村,成了第一书记。第一次进村时,村里良田撂荒,村民简衣陋食,道路交通滞后。走访一圈,李振切身体会到贫困发生率18.96%这个数据在群众身上到底意味着什么。
牵牛要牵牛鼻子。李振从村里老党员李若亮着手,帮助他成为脱贫带头人。李振帮他申请低保和医疗救助后,鼓励他在家门口挖了两亩大池塘,做起鱼种生产,每年纯收入近3万元,而三亩柿子,每年也能给他创造6万元的收入。在政策的扶持下,李若亮老两口凭借自己的双手,成了创业致富能人,于2018年成功脱贫。
在李振“输血不如造血”观念的指引下,李若亮又做起了鱼种繁育老师,收徒近百人。因为有这门技术,他的徒弟每年收入最少的都有两万多元。
2017年,村上免费送出一批土鸡、麻鸭、白鹅幼苗。本着“不要白不要”的心态,村里许多人都领了幼苗回家养。
村民李云华告诉记者,以前自购的幼苗总会出现死亡,情况严重时还会“全军覆没”,村里数不出几户人家承受得起这样的损失。现在养的土鸡麻鸭买价低卖价高、成活率高,光靠卖这些他家每年就能收入几千元。跟着村里发展庭院经济和集体经济,他家在2017年脱了贫。
开江根据各地自身特点,灵活套用多种经济模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规划推进10万亩优质粮油、10万亩优质果蔬、10万亩银杏油橄榄特色林业、10万亩特色生态水产,建设了“甘棠—靖安—任市”“长田—回龙—天师”“永兴—新太”3个脱贫攻坚引领区,建立51个科技示范基地,成功申报43个“三品一标”。
立夏之后,气温上升,雨水增多,万物皆蓬勃而生,自然界赋予土地特有的“魔法”正陆续在开江上百个村子上演。开江城30多公里外的竹溪村刚经历一场盛夏的大雨,这里“稻田+”特色生态产业生机勃勃。
驻村第一书记陈兴国告诉记者,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村里引入“稻田+”特色生态产业模式,以稻田水稻种植为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套养和套种鱼、虾、蟹、蛙、泥鳅等,实现产业单元独立生态循环系统,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和产品品质。
从一亩地千斤粮赚千元,到一亩地千斤粮万元钱,村民脸上笑开了花。除了李家大院可接待游客外,村里现正利用100多间破旧和闲置农房规划民宿,以助力当地拔除“穷根”。“穷小子”变“产业大佬”的华丽逆袭让各地贫困村心荡神驰,一波波干部赶来学习,解锁现代农业的智慧密码。
回龙镇曾组织10多个村的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到竹溪村实地走访调研,其中,盘石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借鉴竹溪村经验,盘石村流转土地200亩引进水产养殖,让村民在家门口赚到了钞票。加上奶甜玉米、花椒、八月瓜、青脆李等特色农产业,盘石村现在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农产品有了,如何销售是新问题。开江与阿里巴巴集团成功签署合作协议,建设开江幸福家园、红军易购网络平台,建起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2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物流中转站,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56个,选配贫困村扶贫产品信息员,全县30余个农特产品实现线上销售,销售额达到3000余万元。
为全力推动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开江取消了6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成功引进健康家电汉麦克、内陆计算器、纸箱生产等9个健康家电配套项目,引导创办10家小微企业、6家就业扶贫车间,建起13座农产品初加工冻库。
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开江“莲花世界”“黄金花海”“橄榄庄园”等乡村旅游景点现已成为名片,每年举办“荷花节”“油菜花季”等各类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农民大幅增收。目前,全县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都参与了1项以上特色产业增收项目。
幸福生活“四个好”
原靖安乡伏龙寺村,几位村民围着刚买回家的新电视,咧开嘴笑得畅快。自通讯网络全面覆盖后,开江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数万户贫困群众终于在家看上了有线电视。村民欢呼:“我们也过着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啦!”
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打扫战场、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安排,开江对标补短,路、水、电、广、网则是夯实基础的五个重要保障。到2018年,全县整合了20多亿元财政涉农资金、县级财政1.19亿元专项资金,注入脱贫攻坚工作资金达40余亿元,全部投入基础建设。
短短几年时间,全县51个贫困村拓宽升级了数百公里4.5米宽道路,新建上千公里村组道路、农业机耕道,硬化便民路,保障了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
“开江无江”,缺水是老大难问题。全县强力推进生态修复、加固病险水库,新改建山坪塘、蓄水池、提灌站,建集中安全饮水工程、各类供水工程、微水工程,解决了数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深山里的村民,将老屋视作祖业,即使破檐漏屋、脏乱不堪,他们依然不愿放弃。扶贫干部上门讲政策、算细账,动员大家迁往聚居点。最终,全县建成120个幸福美丽新村、35个聚居点;改造提升68个旧院落,保护修缮16个传统村落。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得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一栋好房子一两个月可以建成,一条乡村路半年一年可以修通,但要改变贫困群众延续多年的生活习俗却不可能一蹴而就。开江县久久为功,狠下了一番“绣花功夫”。
全县新建或改造2.6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以及35处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专项整治垃圾乱扔、杂物乱堆、粪污乱排、衣物乱挂、畜禽乱跑、线路乱拉等突出问题。
乡镇文化站、文化院坝、广播“村村响”、阅报栏相继在各村建起,文明春风润物无声;感恩教育、配发图书、夜校培训,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引导群众养成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乡风民俗……
讲道德、知礼仪、遵诚信、守法纪,“自力更生,感恩奋进”的良好风气吹遍开江。近年来,开江成功创建15个省级“四好村”、59个市级“四好村”、88个县级“四好村”,原靖安乡伏龙寺村还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李晓兵 杨蕙菱)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