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通川速度,问道大巴山麓,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关于一座城市未来与梦想的脉动;行走通川大地,凝望山川形胜,我们感怀于通川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的惊人巨变!
通川区位于达州市主城区,总人口73万,系省定贫困县。2014年,经精准识别,全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14户25131人,45个省定贫困村。
面对民生、面对贫困、面对贫困群众的殷情期盼,通川区委、区政府精准施策,创新突破,攻坚克难,举全区之力向贫困宣战,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2016年,19个贫困村937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6%。
●2017年底,全区累计实现45个贫困村退出、2319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评估。
●2018年6月被评为全省15个“摘帽工作先进县”之一。2018年8月经省政府宣布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并被确定为省、市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
●2019年10月,剩余2户6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全区“绝对贫困”全面消除,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2020年,通川区加速乡村振兴,强化“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成果运用,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提出了坚定“主城担当”,建设“品质通川”,为全力助推达州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而不懈奋斗的新目标,为通川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石笋村的“感恩”烙印
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没有文化力量的支撑,脱贫是脱不彻底的,即使是暂时脱了贫,也注定不可持续。石笋村位于通川区碑庙镇的西边,在一次村组集体会上,村支书王治剑想到了建立一所“村史陈列室”:搭建一座沟通往昔和今日的桥梁,留下历史、留下文化、留下乡韵。让下一代看到这些,能够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感恩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感恩我们的党!已搬到新家的王治明决定免费把旧房贡献出来作为陈列室的场址。村里提出给王治明一定的补偿,王治明一下黑了脸:“说钱那就免谈,能够把我的老房子拿来做陈列室,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泥墙灰瓦、古朴紧凑的三间村史陈列室很快就建立起来了,馆内存放的上百件浸润着时光厚度的陈列品,让人顿觉乡愁悠悠星移斗转,生动再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石笋村村民的生产状况和生活风貌。村史陈列室的建成,在当地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每逢节假日,周边群众都会带上孩子前来这里参观。
从2013年起,通川区碑庙镇石笋村把每年腊月的第一个星期六确定为敬老节。每年这一天,会邀请全村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举行敬老宴,并邀请碑庙镇或通川区老年坝坝舞团队来村里演出,为老年人发放慰问品。通过举办“敬老节”,凝聚了人心、团结了村民、弘扬了美德、营造了氛围,形成了良好风尚。
石笋村的敬老节不但辐射到了碑庙全镇,而且临近的平昌县有几个村也专程前来学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笋村先后迎来成都、重庆、达州等地23名知识青年。他们经过岁月洗礼、通过艰辛打拼,各自迎来了人生的辉煌。但在他们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忘记“知青”时代留在第二故乡的青春奉献以及石笋乡亲的深情厚谊。
“石笋村,我们又回来了!”在得知昔日朝昔相处的乡亲不少仍属贫困家庭后,这群年近花甲的“知青”义无反顾地抱团回乡,加入到了脱贫攻坚的大团队。他们不仅在积极思考,与镇村干部互动探讨,还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付诸实践——每年知青代表必回石笋村,通过捐款捐物慰问“三留守”、捐助资金建村史陈列室、带来技术专家指导产业发展、带来爱心人士支持公益事业等方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从物资上、精神上、技术上激发贫困户自强自立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村制定增加集体收入等实现“摘帽”具体措施,其中有8名“知青”更是结对帮扶了8户贫困户。2017年初,在碑庙镇党委和石笋村委的积极引导下,23名“知青”“抱团回乡”行动正式启动,达州市通川区知青回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出彩的“陡坑模式”
五月的陡坑,一栋栋洁净敞亮的民居楼安静地沐浴在阳光下。
肤色黝黑,穿着一双水靴的陈香平沿着几口鱼塘巡查了一周,然后赶紧拿出锄头去葡萄园里松土。今年48岁的陈香平是通川区碑庙镇陡坑村人,在乡亲眼里是一个能人,外出务工打拼多年,在福建、河南开有石材加工厂。2016年,“陈老板”将石材厂交给了自己的妻子打理,自己返回到陡坑村,全心投入到“巴达和谐休闲山庄”的打造中,重新和阔别已久的土地打起了交道,“我力争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催生出更多的价值来,让那些外出打工的乡亲知道如今不出远门也能干成事!”
像陈香平这样返乡创业的能人在陡坑村已经成为了一道亮眼的“风景”。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在扶贫攻坚路上,陡坑村在探索中念好“准实早稳”四字诀,在实践中下足真功夫,使该村贫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17年,陡坑村成为全市2017年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的一个观摩学习点。
“这个苗圃基地不错,劳动强度不大,适合这些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就近挣钱养家!”“设立驻村法律顾问这个方式很好,可以及时帮老百姓解决法律问题,还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2017年4月27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王东明在亲赴通川区陡坑村调研后,对该村脱贫攻坚路的一些经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们在陡坑村的这个苗圃基地有558亩,果苗销往全国各地,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在基地务工挣钱,就是年过花甲的老人照样能每天挣上六七十元!”巨峰林业的负责人石正平在说到为什么会到陡坑村投资兴业时,这位性格沉稳的汉子毫不掩饰自己对村支两委的赞誉之情,“他们为了确保企业顺利进场入驻,前期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现在随时和我保持联系,关注企业发展和村里贫困户在基地务工的情况!”
在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探索中,陡坑村村支两委首先突出谋划“早”。因地制宜,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构建企业主体与村集体、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村集体有可观收入,真正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机制;高度重视“引凤还巢”,动员在外能人回乡创业;紧跟时代潮流,把电商扶贫作为主力脱贫攻坚的强有力补充;探索“租金+薪金+股金”增收模式,构建出贫困户流转土地挣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集体入股挣股金的多元化增收模式;采取“企业+专合社+农户”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和生产资料,专合社统一种植、管理和采摘,企业上门收购。
谋划“早”,还得措施“准”。陡坑村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精准扶贫首要任务,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扶贫路径,把房、水、路和公共服务配套作为主攻重点,真正补齐制约发展的“短板”。
贫困从表面现象来看是收入问题,从根本原因来看是思想问题。陡坑村坚持把激发贫困群众的主动性作为检验脱贫成效的重要标尺,着力扶贫,更着重扶志,真正释放出贫困群众内生活力的倍乘效应。通过开展“忆苦思甜”讲座,邀请本村百岁老红军李含华讲述长征故事、重温长征岁月,用红军精神激励和鼓舞贫困群众走好脱贫长征路,开创幸福新生活;组织召开“脱贫先进宣讲会”,让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坚持文明引路,强化道德新风教育。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创新开展“道德讲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陡坑人”“精神文明建设五比五赛”等活动数十场,公开评选“遵纪守法户”“尊老爱幼户”和“环境卫生户”;抓好法纪教育,充分发挥驻村法律顾问的作用,在村里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如今,陡坑村成为了农村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和示范村。
◆梓桐中心校的涅槃重生
走进位于通川区北部偏远山区的梓桐镇中心校,红白相间的教学大楼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孩子们脸上洋溢的快乐感染着走进学校的每一位来客。
梓桐镇距城市中心60公里,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1.6万。紧挨着诞生了中国红色第一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有着几十年建校史的梓桐中心校,曾经和众多的农村乡镇学校面临着同样的“痛点”: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优质生源、优秀师资严重流失。如今,这所乡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蝶变”成了孩子向往、教师自豪、社会满意的“明星”学校,教学质量、特色教育、校园文化亮点纷呈,成为了通川区通过教育扶贫,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全区每所学校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教育的一个生动缩影。
“不管男娃女娃,还是要多读书才能有出息,孩子成了材,才能把贫困的根彻底拔除!”在杜正和老师第五次来到距离学校40多分钟路程的梓桐镇渔河村八组贫困户何其明家后,何其明终于答应了让女儿何桂薪重返校园。桂薪六岁时,母亲就离家出走,留下她和父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姐弟两人同上小学六年级后,由于家境困难,加上何其明觉得女孩子上学没多大用处,于是决定只送她弟弟上学。
2017年春季开学,担任六年级班主任的杜正和发现何桂薪没有来报名,赶紧拨通了何其明的电话,在得知缘由后,杜正和随即赶往渔河村。何其明在城里务工,性格内向的何桂薪这时也躲起来不与老师见面,杜正和只好交代邻居多多劝导。
隔上两天,第二次再去,杜正和送去了教材、书包、文具。三次、四次、五次……校领导也一起上阵,每次去都耐心地宣讲区上的教育扶贫政策。经过多次沟通,伙食费、教辅、校服、保险等费用全部免除,一个多月后,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何桂薪重新回到了校园。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下,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她也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梓桐中心校采取入户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落实适龄儿童入学情况,仅在2017年就查找到失联学生18人,劝返5名学生重返校园,入学率达100%。
2013年,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梓桐和另外8个地处偏远的乡镇由原达县划入通川区。这一年,区上就投入700多万元对校园整体风貌进行全新打造,随后逐步装备了梦想中心教室、青少年宫、语音教室、图书室等功能室,24小时热水供应,每个班级配备有净水器。
“梓桐镇中心校来了一名外教!”2014年,这个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通川区乃至达州市。
让学校“名声大噪”的外教是李霞玲的丈夫鲍尔斯。今年36岁的鲍尔斯来自中非共和国,曾在河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留学四年。2013年,在达州火车站一家餐厅,刚从巴中市旅游回来的鲍尔斯和李霞玲邂逅并收获了爱情。
学校中考成绩连年名列通川区前茅,艺体教育突飞猛进,吸引了达州城区和临近的宣汉县、平昌市等各地学生前来求学,王蜀银、彭美富等家长也将孩子从浙江、江苏等地转学到了梓桐中心校。“孩子到梓桐学校后,性格由叛逆到懂事感恩,课后也不再沉迷于网络,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都比以前好多了!”
……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通川区大力实施“教育三年振兴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三年提升行动”,无论是打造标准化中心校、实现义务教育“零辍学”,还是创新教育救助模式、提升教育扶贫软实力,每一个环节都下足了功夫。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良策,通川区梓潼中心校这座乡村学校的涅槃重生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
◆奋斗路上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基层善治之路,更是城乡融合发展之路,900平方公里的通川大地,如何开启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通川区2017年成功摘掉“省定贫困县”的帽子,2018年,被确定为省、市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引进能人贤人,抓好重点项目,以交通为硬支撑、产业为主引擎,打造示范乡镇,做好生态文章……为当好这个示范先导的探路者,通川区可谓不遗余力。
位于蒲家镇的蓝莓主题公园,自开始采摘以来,每天接待人数不下500人次,每天蓝莓销售达400余斤。这里的蓝莓之所以受青睐,是因为其种植技术的特别。
“我们这里的蓝莓是酵素蓝莓,整个生产过程中不施一点化肥,不打一点农药,我们所用的肥料是通过酵素农法技术,运用微生物发酵,将农业废弃物变成有机肥。”台湾中兴大学教授詹富翔说。詹富翔担任这里的技术总监,他还是基地一家子公司的股东。
蒲家镇的唐晓勇2018年7月返乡,10月,通过土地流转,将蒲家镇屈沟村低洼、低产、低效田、沟地田改造成230多亩的龙虾养殖基地,成立了大河钳虾蟹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120万元。他带领合作社的社员按照农业养殖专家技术指导的操作流程进行“稻虾共养”,无公害优质水稻和生态小龙虾广阔的市场前景,让他尝到了甜头。同时,合作社与村里11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年年有分红。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通川区坚持人才兴区,抓住第一生产力,为乡村注入“新血液”,致力把通川建成川东北人才生态高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生态圈已经初步构建。
“公路修好了确定方便,以前坐车要大半天才能进城,现在从我们这儿到城里不到一小时车程,真是没想到!”金石镇火箭村村民刘家明感叹道。
通川区把交通项目作为“开山斧”,实施“交通三年振兴计划”“交通三年提升行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交通发展为硬支撑,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近5年来,全区总投资10.71亿元,新改建国、省、县、乡公路279.2公里,实施通村通组公路硬化851公里、村道公路加宽改造460公里。全区100%的乡镇通上油路、水泥路,全区100%的建制村通上油路、水泥路,100%的贫困村村民小组通上硬化路,建制村通车率达100%,达到星级创建标准的乡村景区至少有两条以上公路连接。
此外,通川区还先后打造磐石草莓、蒲家蓝莓、金石猕猴桃、青宁牡丹等现代农业园区35个,集中连片发展青脆李、优质大米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0万亩。秦巴电商谷建成投运,新建乡镇电商服务站1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52个,成功创建为省级城市共同配送示范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同时,通川区大力开展“旅游三年攻坚行动”,实施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青宁云门天寨、十里水乡·板桥印象等农旅融合重点项目10余个。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让农村“颜值”大增,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眼下,各类特色农家乐、观光园、采摘园、生态养殖合作社、小微绿色食品厂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在通川这片沃土上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郝良)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