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源市对标“新阶段七问”,立足万源实情作“七思”,紧盯建设“生态福地·和美万源”目标,成功举办“生态福地·和美万源”发展论坛,交流思想、启迪智慧、共商发展,奋力谱写“和美万源”新篇章。
聚焦问题找短板
位于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嘉陵江、汉江分水岭的万源市,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限制性开发区。这里年均气温14.7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63.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6级最高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是秦巴地区消夏避暑、旅游康养、科考探险的胜地。但也面临不能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等问题,急需在生态保护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万源市红色旅游、康养旅游、富硒茶叶等产业发展面临起步较晚、优势不强等劣势,以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李家俊烈士故居、大面山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为主干,以玉带太平坎村川东古村落、荔枝古道文化、《彩龙船》等民俗文化为支干,以黑宝山森林小镇、中国富硒美食城、驮山康养中心等康养文化为绿叶的生态文化体系尚未构建完成。
交通设施不完善、城镇布局不合理、公共服务不健全,境内缺乏高速铁路……针对目前万源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如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打响生态牌,构建全域共建、全民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格局,让“生态福地、和美万源”的旅游名片更加靓丽?在发展论坛上,与会者们交流思想、启迪智慧、共商发展。
聚智寻策促发展
为解决面临的问题,万源市按照跳出万源、落脚万源、发展万源的思路,采取“请进来+沉下去+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了“1名县级领导+1个牵头单位+1个专家团队+N个受访者”的“3+N”模式,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10余名专家教授,通过“实地看、入户访、集中论”的方式,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专题成果报告。在发展论坛中创新设置“聚智聚力”信箱,开展“我为万源发展献一策”征集活动,现场收集涉及绿色产业、康养旅游、富硒农产品等10个领域的“金点子”意见建议231条,为建设“生态福地·和美万源”提供了有效智力支持。
根据县级领导包联乡镇、分管部门、联系企业等情况,结合行政区划分为31个片区和党群、政府、政法、教科、卫健等10个行业系统,就推动乡镇保稳促发展、行业领域争先进,在万源市开展访民问计、访商问效、访企问难“三访三问”活动,倾听民生民意,汇聚民智。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专项整治行动,依托便民服务中心、互联网、公众号等,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建言献策。
对标先进县(市、区)发展路径,推行“主要领导走出去+优秀企业引进来”方式,万源市委领导带队不定期外出赴先进县(市、区)、优秀企业考察学习绿色经济、康养旅游业发展等;组建10支招商小分队,瞄准“三类500强企业”,派出人员常驻成都、深圳、北京等地开展招商工作;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前往陕西岚皋县、重庆綦江区等地,围绕“生态兴产、生态立市”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先进经验。
聚力克难谱新篇
以康养旅游为引领,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4+N”特色农业;建立华新水泥、发荣林业、万源青石等绿色建材品牌,加快铁山坡天然气开发,积极协助固军水库修建……万源市正以绿托底,驱动生态经济腾飞。
近日,万源市在北京成功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精心筛选文化旅游、富硒类农产品加工、中医药等29个投资项目进行推介,成功签约9个项目,现场签约金额125.3亿元;积极筹备“安逸四川·亲爽万源”四川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全面打响万源康养旅游品牌,着力构建“康养旅游+”发展体系。
积极融入“大巴山∙大三峡”文旅圈,以建设川东北、渝东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为契机,确立“以红色文化为支撑,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做实康养文化”的文化体系。成功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唱响民俗文化,挖掘钱棍舞、《巴山背二歌》《彩龙船》等民俗文化资源,加大川东古村落、荔枝古道文化等保护力度。依托八台山、龙潭河景区,建成康养小镇、富硒美食城、驮山康养中心,丰富康养文化。
创新规划“一主一副多支点”国土空间新格局,积极完善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多点位建设城市“口袋公园”、社区老幼活动中心;全力打造以教育、卫生、金融为重点的白沙副中心,精心规划15个康养特色小镇。积极谋划“两高一普”铁路网和“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提档升级S202、S101、S302线,加快推进塔子山隧道前期项目,扩展提升乡村道路,打通“固军——石塘——草坝”“龙潭河——黑宝山”“通江——万源——城口”“固军——井溪——旧院”四条旅游环线;早日完成万源市中心医院新院建设,积极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推动“医养游”一体化发展。(杨航 易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