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安化金厚生物科技公司达州项目负责人敲响装修施工第一锤,通川区经开区内的四川大学(达州)川菜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正式迎来首家入驻企业。
“我们将引进业内最先进的萃取设备及技术,建设年产300吨花椒精油提取物生产线。”项目负责人直言,作为园区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吸引他们的除了达州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还有这里浓厚的创新氛围。
此时,三十公里外的宣汉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处处是鏖战项目的火热场景。
“园区已入驻正威国际集团、恒成钾盐、琪吉科技等企业,正与辽宁方大、成都泰利创富锂业、山东海化等洽谈负极材料、钛系吸附剂、溴素等具体合作事宜。”产业园负责人在介绍情况时笑容满面,兴奋难掩。
笑容的背后,是“郑绵平院士工作站”“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主体的强力支撑。近年来,我市突出抓好锂钾资源这个万亿级产业的集群发展,不断深化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院校(所)的合作交流,为锂钾资源勘探、提取及下游产品开发提供一体化技术支撑。
这是达州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从2015年的4.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2.7亿元;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1亿元,较2015年增长22倍;建成省级高新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95家,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63家;2020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401.16亿元,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7.9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20.4%、27.7%,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以科技创新“10件大事”为抓手,聚焦天然气、锂钾、高性能纤维、富硒农产品等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近五年来,共计统筹市本级财政应用研发资金8923万元,立项支持各类科技项目345项。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资金30亿元以上,开发工业新产品60余个,选育及推广动植物新品种40余项,获国家专利授权600余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及企业标准60余项,带动实现全市产值超80亿元,创利税6.5亿元。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持续推进全市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依托达州高新区及各县(市、区)省级经开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载体,持续做优创新生态。全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基地15家,建有以企业为主体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110个,企业创新主体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正原微玻纤民用航空隔音隔热玻璃棉、维奇光电偏振光学薄膜等一批新产品、新项目填补国内技术空白。2020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数为24.2,位列全省第7名。
协同创新深入推进。建立厅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集成省、市优势科技资源,协同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与舟山市科技局建立工作会商机制,万达开三地科技合作务实推进。牵头推进与四川大学战略合作事宜,达成科技合作项目25项。达州·通川(北京)创新中心、清华i-Space达州飞地等协同创新合作项目相继落地。
引智借力成效初显。四川巴人新能源有限公司与郑绵平院士团队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共建宣汉深层锂钾资源研究实验室,为达州锂钾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万源市与庞国芳院士团队就深入挖掘富硒农产品品牌价值达成合作共识。兆纪光电与北京工业大学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副主任王智勇教授团队合作共建“北京工业大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
创新引领发展。
只闻机器轰鸣,鲜见工人身影。在达州首家上市企业——川环科技厂房内,基础原料经机械精密锻造,变成一段段整齐划一的尼龙管,再经过精深加工,几天后,这些产品将被装配到大众、马自达、沃尔沃等汽车上。
“这些尼龙管主要应用于汽车燃油系统,必须做到安全、环保以及高性能,看似平平无奇,但科技含量极高。”正在现场研究技术问题的川环科技副总经理文勇随手拿起一件产品,自信地说:“企业要发展,科技走在前,我们必须创新、创新、创新!”
创新赢得未来。
在奋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达州高新区,无论是在炙手可热的玄武岩纤维产业领域执着耕耘的炬原玄武岩纤维,还是已占领国内高清超薄LED背光源、TFT—LCD模组开发、设计、制造领域市场高地的兆纪光电,一大批“硬核”高科技企业正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迈进。
创新正推动达州不断前行。(谭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