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群众的“不满意”变为“满意”、让失地农民实现稳定就业、让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增收……达州高新区把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创新“党建+贫困户+农户”“党建+劳务公司+职校+企业”等多种基层治理模式,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达州高新区取得的成绩只是全市开展基层治理工作的一隅。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强组织建设方面,全面推行农村党支部标准工作法,结合镇村建制调整改革,创新设立区域化党组织120个、中心村党组织164个,健全了“乡镇党委+区域党组织+中心村党组织+村(社区)党支部+村民小组党支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结合乡村建制调整改革,推动乡村班子成员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试点开展非户籍常住居民和党员参加社区“两委”换届试点,推动9个试点社区22名非户籍常住党员进入党组织班子、30名非户籍常住居民进入居委会班子,新当选的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9.8岁,比上一届降低6.1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0名,比上一届提高15.2%。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谋划培育了一大批适应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治理能力的重点镇、特色镇和中心村、特色村,形成了乡村发展新格局;打好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调乡、合村、并组、优化社区”组合拳,顺势推进村民小组和社区建制调整优化,推动治理空间体系再延伸、再拓展、再优化,进一步夯实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底部支撑;制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遵循城市发展和基层治理规律,以提升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能力为目标,全面构建简约高效的街道管理体制和优化协同的运行机制。
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将231项政务服务事项依法下放到便民服务分中心受(办)理,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服务”,在便民服务中心(分中心)集中办理的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统一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企业)高标准建设达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园,围绕城市基层治理和居民群众需求,聚焦全生命周期,培育孵化和发展壮大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功能的社会组织,推动形成政府机关、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多维参与、多元互动的治理服务新格局;围绕“美丽达州·宜居乡村”建设,建立健全村组保洁员配备、职责、管理、考核等制度机制,促进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在加强人才支撑方面,通过千名书记专业提能、千名干部学历提升、千名学子定制培养,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开展选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面向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优秀村干部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从“选育用管激”五个方面研究制定《关于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差异化设置“四类15级”岗位等级序列,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基本报酬+绩效报酬+社会保障”相结合的薪酬标准体系;依托“千名硕博进达州”和“达州英才计划”等行动,先后引进1200余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组建专家服务团、农业技术巡回小组等268个,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实施“百名治理骨干提升计划”,每年从市、县、街道、社区四级选拔100人到沪、渝、蓉等地的街道、社区跟班学习1-6月,提升干部专业化水平,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加强试点示范方面,按照“中心镇、卫星镇、特色镇、边界镇”4种类型,“一乡一策”推进“2+40+X”乡村治理现代化试点示范,重点培育大竹县庙坝镇、宣汉县南坝镇2个省级试点乡镇,分类打造40个市级试点乡镇,并同步督促县级试点示范乡镇建设;以“三区三站三中心”(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党委工作站,网格片区公益互助中心、片区总支工作站,居民小区公众活动中心、小区支部工作站)为抓手,按照分层分类示范引领、分批分期统筹推进原则,每年确定1个示范县(市、区)、5个示范街道、10个示范社区、20个示范小区,统筹3年投入资金2000万余元,建设一批综合示范点位,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达州日报社 刘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