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路内临时停车泊位已施划、拆除违法建筑绝不手软、新增的91台公交车即将“上岗”……近段时间,市民们在茶余饭后多了不少共同的话题,那些一提到就让大家头痛的问题,如今在相关单位的携手努力下,正在逐渐被化解。据了解,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目的,把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关注度高的烦心事。同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实实在在地“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揪出”符合群众“胃口”的整治内容
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的标准
“今年我市共收到群众诉求26万余条,其中,中心城区8万余条。”市整治办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各县(市、区)通过开展大走访、大征集、大梳理、大调查“四大活动”,综合运用传统渠道、走访渠道、统计调查、新媒体等手段收集到的群众最烦心或最期盼的整治内容,市统计局将这些信息分类后,再转交给他们。“我们对各大类的诉求内容和数量,又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排名。”该工作人员说,然后选出20件呼声最高的内容,同时在主流媒体上投票。之后根据诉求量和投票量重新排序,并上报给市委常委会,确定最急需解决且符合大家“胃口”的“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
最终,2021年中心城区确定了“停车难,管理水平低问题”“主城区道路开挖频繁,影响通行问题”“手机信号不强、通讯差问题”“医保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等10件集中整治事项。随后,他们通过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主动汲取群众智慧,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全方位“问计于民”,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让群众由“冷眼看”转变为“热心干”。
在整治过程中,坚持“点与面”相结合,在重点整治群众反映最强烈、关注度最高的集中事项同时,又不遗余力对每一条群众诉求办理反馈,这样不仅从面上解决了群众诉求的主要矛盾,也从点上解决群众诉求的次要矛盾。与此同时,除了立足当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更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并持续把整治活动向纵深推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同时,还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效地融入诉求反馈“院坝会”中,用生动“接地气”的方式,讲好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反馈诉求办理情况,宣传整治工作成效,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现场开展满意度测评,切实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连心桥”。
据了解,2021年收集的26万余条群众诉求,按能解决和不能解决科学分类后,能解决诉求有16万余条。目前,一季度已解决群众诉求42826条,二季度已解决群众诉求32000余条。
集中重点整治从“对症下药”开始
让群众切身地感受到了变化
“出门停车难的问题,曾让我都后悔买车了。”家住南城的车主刘先生说,后来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情况稍微有所好转。而今年我市又集中整治这个问题,并且快速调研、施划了上千个路内临时停车泊位,让大家一下就看到了希望。“最人性化的是,还在个别地方的公厕设置了泊车位。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解决问题是真正从大家的需求入手。”刘先生忍不住用大拇指连连点赞。
家是每个人最温馨的港湾,但如果乱搭乱建,那么这个家就会变得脏乱不堪。一个月前,走进位于达州高新区的堰坝安置小区可以发现,商家、住户违法建设的现象随处可见。然而如今,违法建设基本上拆除,整个小区看上去清爽明亮了不少。住户们纷纷表示,“整得好,这下总算有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了。”
“听说市公交公司新买的91台车回来了,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开始运行了。这批车好像除了投放在运力不足和需要延伸的线路,还会新增线路,据说就有到梨树坪湿地公园的,这样的话,那就简直太棒了!以后去那边耍就方便多了。”
据了解,通过近半年的整治,今年的部分集中整治事项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市城管执法局牵头整治的“停车难,管理水平低问题”,建成了宏文路公园公共停车场,目前已投入使用;同时还完成新增施划3397个路内临时停车泊位任务。市城管执法局牵头整治的“小区乱搭乱建问题”,已制止纠正拆除违法建设113件,拆除违法建筑面积7407.43平方米。市文明办牵头整治的“市民文明素养不高”问题,新购置2000余个果皮箱、600余组垃圾桶、130辆环卫作业车,施划地面标5120.45m^2,新增交通标志85套,新增、更换道路中央隔离护栏480米,道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栏153米。
接下来,将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惠及人民群众的实际成效不断凝聚群众力量、形成发展共识、赢得群众信任,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蔡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