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柳镇金黄的油菜田

赵家镇柑桔喜获丰收

达川区东兴乡凤凰寨村集中安置点

百节镇乌梅山景区游人如织

龙会乡天禾茶园茶农采茶忙
达川城区向东,车程1个多小时,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村落——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青瓦灰墙的乡村民居掩映在鲜花绿植之中,别具风格;潺潺流水间,村民们在凉亭内悠闲地聊着天……伫立在别致的木桥上,一幅山清水秀、怡然自得的幸福画卷舒展开来。
谁能想到,几年前,双桥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短短几年时间,双桥村打造成了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变化源于达川区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达川区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六个精准”“三个重点”“八个关键”,一级带着一级干、一仗接着一仗打,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奋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有广度精准识别多点发力凝聚攻坚合力
“你好,经核查,你的条件已达到稳定脱贫!”达川区坚持“家家登门、户户核实、人人见面”,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以“面对面”评定对象、“实打实”信息比对、“点对点”动态管理,确保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开出致富“药方子”,找准致贫“病根子”,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擘画美好蓝图。
近年来,达川区先后出台了《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扶贫专项年度计划》和《贫困村脱贫规划》,逐项形成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的“任务书”“时间表”,确保在脱贫工作推进上“一项不漏”、脱贫目标实现上“一步不迟”、扶贫对象覆盖上“一个不少”。
结合区域特点,达川区划分为东部、西部、南部“三大片区”,出台《“三大片区”脱贫攻坚暨区域发展实施意见》,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分片打造脱贫攻坚引领区。
有温度共建共享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走进达川区赵家镇桂花村,瓜果飘香,看见那成片的橘子树、桂花树,仿佛能看到老百姓脸上丰收的笑容。该村有了产业项目支撑,村民持续增收。
产业帮扶是重点。在扶贫项目安排上,达川区坚持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实行“四议五公开”,有效提高村组干部和群众的知晓度、参与度。为每个贫困村安排扶贫专项资金不低于17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集体经济。为切实解决非贫困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对40个重点非贫困村按每村50万元、480个一般非贫困村按每村2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用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
坚持“群众参与、村级申报、乡镇审查、区级审批、省市备案”程序,建立区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统筹规划,把好扶贫项目精准实施每道关口。
“按照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要求,我们加强对扶贫项目及资金使用的前期审查、过程监督和绩效评价。从审计、财政、扶贫等部门抽派205名精干人员,开展扶贫项目资金专项审计和集中检查,并严肃问责问效,让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达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致贫原因,达川区按照“六个一批”分类标准,将全区所有贫困户实行分类管理,进行分类帮扶。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全区产业扶持和就业扶持共4.7万人、低保政策兜底3.9万人、医疗救助扶持5.7万人、移民搬迁安置1.5万人、教育资助解困6.1万人。
有深度上下联动助推打赢贫困歼灭战
“老乡,您好!现在农忙,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忙帮得上。”
“还好还好,忙得过来,感谢你们上次帮我卖了那么多大米!”
日前,达川区委宣传部党员干部汤劲松再次来到达川区桥湾镇文家村村民伍仕印家中慰问帮助。
干部的“辛苦指数”就是群众的“幸福指数”。达川区坚持上下联动“总动员”,30名区级领导担任前线指挥长,一线统筹指挥,各联系帮扶1至2个乡镇(街道)及所辖贫困村,及时协调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各级各部门全覆盖帮扶,用真金白银抓扶贫。2015年以来,省、市帮扶部门(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共5340万元,为达川脱贫攻坚提供人力、财力支持。
与此同时,全区1.7万名党员干部全覆盖结对贫困户,定期不定期开展帮扶,把贫困户当朋友、当亲人。同时,结合“民情户户通”,大力开展“五崇尚、五反对”教育活动,在全区上下营造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五年来,达川区主动向省、市相关部门对接汇报,累计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5亿元,安排区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亿元,投入卫生、教育等专项扶贫资金34亿元,投入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均衡发展补助资金1.16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作用,交通、水利扶贫“过桥”贷款6亿元、健康扶贫项目贷款5.5亿元、西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8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基础条件。投入1.64亿元建立“四大扶贫基金”,即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卫生扶贫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达川区常态化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持全过程公开公正,确保各项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有力度合力攻坚开辟精准扶贫特色路径
“我们要把脱贫质量放在脱贫攻坚工作首位,强化脱贫过程和脱贫成效管理,坚决防止假脱贫、被脱贫和数字脱贫。”在全区脱贫攻坚专题会上,达川区委主要领导掷地有声。
为此,达川区坚持对标补短。依据“区摘帽、村退出、户脱贫”标准逐一核查,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及时对标补短,确保脱贫达标。把解决问题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实行区乡“两本台账”管理,统一建账、限时整改、逐一销号,确保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出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办法》,对已退出贫困村补助10万元,已脱贫户按每人200元补助到乡镇(街道),统筹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防返贫。出台《防返贫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不低于300万元的防返贫资金,重点对因病、因灾、因突发事故等返贫致贫的家庭进行补助。
逗硬督查问责。整合区纪委监委、区委目标绩效办、区脱贫办等督查力量,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暗访组2个,定期不定期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发现问题立即交办、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电视问政、从严追责,构建起区级领导、行业扶贫部门、帮扶单位、乡镇(街道)、“第一书记”、村(社区)“两委”、帮扶责任人、包片指导组“八方同责”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达川区将结合全区“十四五”规划,围绕“3+3+3”现代农业体系,用好产业扶贫政策,持续巩固“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扶贫增收格局,确保群众稳定增收致富,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