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竹乡,一派生机盎然。5月12日上午,记者在位于明月山深处的大竹县八渡乡花岩村的大竹县黑山猪生态养殖基地看到,随着饲养员的一声哨响,一头头肥滚滚的生猪冲出基地大门,朝林间奔去。
基地的主人名叫桂义国,是该县四合镇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2009年底,通过多方考察,他最终来到海拔1150米的八渡乡花岩村,利用林下资源饲养黑山猪。如今,他已将产业链延伸至生态养殖、分割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产品研发等环节,用品牌架起“土味山货”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他先后获得“四川省返乡创业明星”“达州市致富带头人”“达州市脱贫攻坚优秀返乡人才”等荣誉。
“产业链+”
打造绿色生态养猪新模式
“吃百草、饮山泉、拱硒土,黑山猪是在青山绿水中自然放养出来的,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舒心。”桂义国认为,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猪肉的品质,放养的黑山猪自然就“金贵”起来。
2010年4月,桂义国多方筹集资金60余万元,建起了3个养殖基地,并成立了大竹县态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十年来,桂义国认真钻研生态循环养殖技术,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了品种提纯、新品种选育、生态放养、粪污处理等养殖技术。目前,基地在全县的合作养殖户达130户。
桂义国深知,合作社要发展、要走得远,必须走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路子。于是基地申请了“贞吉”“黑师兄”猪肉品牌。要让黑山猪附加值得到提升,不单要销售冷鲜肉,还要生产腊肉、腊肠、肉干等系列产品。2020年,在生猪市场受非洲猪瘟影响低迷的情况下,基地黑山猪价格仍然看好,市场供不应求,远销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贞吉”商标被评为“达州市知名商标”,合作社被评为“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还记得2013年我买了2头黑山种猪,一年下来,比喂普通猪多净赚1万块钱,我对黑山猪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去年,我家出栏110头黑山猪,加上养冷水鱼,一年下来收入有70多万元。”花岩村14组养殖户谷运友,掰起指头算起了收入账。
迄今,合作社有成员117人,建放养基地2个,圈舍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放养场2000多亩,种猪存栏250头信息来源:厅计划投资财务处,年出栏生猪5000余头,辐射带动农户636户。同时,桂义国实施可视化养猪,在圈舍安装了摄像头,将黑山猪的养殖、加工、销售联网监控,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看得见的健康”。
“合作社+”
蹚出山区致富增收新路子
“合作社成立初期,部分村民缺乏养殖经验,我们就手把手地教,繁育猪崽、饲料加工等都要反复讲几遍,现在已经培养了几个养猪能手,我也轻松了很多。”桂义国向记者讲述养殖黑山猪的点点滴滴。
桂义国依托专业合作社,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群众致富,创造最佳社会效益。
“我们一般做些种草、清洁等工作,不累,离家近,家里的农活也可以兼顾,每个月可以收入2000元左右。我在基地打工三年,把技术学会后就买了几头种猪回家养,基地包收购也不愁销路。”说起合作社带来的好处,花岩村6组村民杨国明笑着说。
据了解,合作社吸纳周边群众就业26人,月均工资4000元;吸纳大学生8人,分别在养殖、加工等环节就业。十年多来,合作社为周边群众创收共计212.5万元,养殖户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如今,桂义国的真情付出,赢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的衷心信赖。今年1月,他高票当选为花岩村党委副书记。面对角色的转变,桂义国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我的最大心愿是,全村所有农户都能成为合作社的社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养猪致富;其次就是使黑山猪肉这个深加工品牌惠及千家万户,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