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塘镇双合村是万源市2020年农村改革试点村,该村923户3683人中171户546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地里没矿,山上没景,交通不便,生活只能靠种田种地维持”是双合村老百姓过去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
如今,双合村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盘活新村聚居点闲置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逐步探索出了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新路子,实现了穷乡僻壤向富裕茶乡的转变。
变废为宝
闲置空房荒地成主题微茶园
人间四月天,正是采茶时。走进万源市双合村文化广场,一股浓浓的茶香扑面而来,广场两边是茶文化体验馆展厅,极具特色的摆设让进来的游客不停地用手机摄影留念,累了还能坐下品尝各种茗茶珍品。“我这次是带孩子来感受一下茶文化。”趁周末闲暇时光带家人来到双合村游玩的周女士说,在这里,能实地看采茶、沏茶、奉茶,亲身体验茶叶加工过程,还能在茶艺师的指导下体验茶艺、了解茶史、体会茶道,让孩子们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来到后山坡茶场,伴随着欢声笑语和嘹亮的歌声,一片片嫩绿的茶叶牙尖被采茶人采摘进胸前的竹笠之中。“现在我每天可以采摘10斤左右鲜叶,收入100余元,比以前种地强多了。”说起收入,正在采茶的一位村民一脸笑意地说。
“万亩茶园亦是万亩乐园”,双合村依托地理条件优势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资源,全村老百姓共同栽种茶叶、共同致富。如今,走进双合村,映入眼帘的是“创意田园区、主题茶园区、农业观光区、生态山林区、农家乐园区,文化体验区”6个功能板块,蓝天碧水,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田园水墨画。一幅幅生态美丽墙画美化了乡村“颜值”,“爷爷的第一间房”主题民宿尽显乡愁元素,主题微茶园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彰显“归园田居”之情怀。
据了解,近年来,双合村积极盘活村集体废弃的老村委会办公场地及村民闲置的山场、茶园、农屋等资源,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以租赁、入股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土地拿得出、业主愿意接、产业有发展、农民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良好局面,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经营发展。
2018年,双合村集体经济与安科实业签订房屋租赁合同,4栋(8间)闲置房屋被租用改造,创意推出“安科茶艺、茶学研会所、安科雅居、安科馐膳”一体化的茶文化体验场馆,将闲置房屋全部打造成茶文化民宿,实现了闲置房屋的全部利用,每年吸引游客来村里观茶景、赏茶艺、品茶韵、悟茶道。此外,当地老百姓还把自家闲置的山场、茶园统一流转,让土地“活”起来、腰包“鼓”起来。
筑巢引凤
齐心协力打造产业新格局
走进双合村村民谢远合家中,一家3口正围坐在餐桌边吃午饭。
“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小洋房,我和老伴儿现在在茶园务工,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谢远合老人介绍说,他们原来住在双合村垭青组山上,全家就住在一间土瓦房内,交通闭塞,只能靠种地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2018年,他们家申请了易地扶贫搬迁,当年便住进了集中安置区新房。通到家门口宽敞干净的水泥大道、安全舒适的独栋小楼,让搬进新家的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如今,谢远合和老伴儿都在茶园务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彻底告别了以往贫困落后的苦日子。
像谢远合这样全家走上奔康之路的群众,在双合村还有很多。2011年,双合村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对集中居住点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环境面貌,共修建房屋18幢36套,13户贫困户搬进新居。2019年,双合村被评为四川省“省级示范农业园区”。
万源市有悠久的种茶传统。双合村人传承历史文化,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茶叶,配套种植青脆李、中药材等,逐渐形成“以茶开道、百业振兴”的产业发展格局。该村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发展茶苗圃120亩、茶园3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1400余户群众创业增收。
借助中国硒部茶园走廊建设契机,双合村引进安科实业和巴山雀舌有限公司,采取“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发展茶叶3000余亩,通过就近务工、采茶分成、股权量化分红等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年增收超过50万元,解决了当地老百姓近200人就业。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双合村利用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截至2020年底,双合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全部完成股改工作,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3683人,股权量化资产120万元,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如今的双合村,正如那一亩亩茶园中长出的新茶,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