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川区委召开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2021年第一次(扩大)会议,安排部署今年“三农”工作,提出将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等6大方面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清明时节雨纷纷。趁着雨停,金石镇七里村1组贫困户李学富正抓紧时间为李子树抹芽。
“我今年71岁了,在园子里务工有三四年了,平时也就做些除草、施肥、修枝整形之类的事情,闲暇时还能在家种点菜,在园内务工一年有约1万元收入,生活根本不用愁。”李学富说。

四通八达的农村交通网络(唐朝祥摄)
“现在正是抹芽的阶段,园区有五百多亩蜂糖李果树,大约需在一周内完成抹芽,否则会影响李子的口感。”通川区金石蜂糖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健告诉记者,“蜂糖李含糖量特别高,能达到18%左右,成熟后果皮呈黄绿色,果肉呈淡黄色,汁多味甜核小,六七颗就能有一斤,一棵树大约能产出近七斤。目前,我们园区种植面积达500余亩,种植蜂糖李15000余株。”
2017年,在外务工的李健清明回乡祭扫,看到家乡土地荒废,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我觉得作为一个本地人,在外挣了钱就应当为家乡建设出力,于是2017年6月我回乡发展产业,多方考察后引进了贵州蜂糖李。”李健介绍,蜂糖李对种植环境、技术含量等要求较高,而七里村交通便利,海拔高度630米,全年平均温度17C左右,充足的日照正适合蜂糖李种植。“去年,试挂果约有4000斤,不到三天便销售一空,今年产量将远超去年。目前,园区务工贫困户有20余户,我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老百姓种植蜂糖李,实现增收致富。”说起蜂糖李产业发展,李健信心十足。

村民为李子树抹芽(唐朝祥摄)
像七里村蜂糖李一样的特色产业,通川区还有许多,如北山镇“巴山脆李”、磐石镇草莓主题公园、蒲家镇秦巴蓝莓主题公园、江陵镇血橙产业园、安云乡青花椒产业基地等。近年来,通川区坚持精致农业的战略定位,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四有三园”目标,建成特色产业基地356个,培育农产品“三品一标”26个,让特色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桥梁”。
六大方面持续激发发展动能
近年来,通川区持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乡村振兴治理根基,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动能,乡村振兴成果不断巩固、基础不断夯实。
今年,通川区制定《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通川区2021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将围绕“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总体目标,走实“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深化“1234N”乡村振兴布局,统筹实施“建设1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青宁-金石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线、北山-梓桐-碑庙特色文化示范线、磐石-罗江-蒲家精致农业示范线3条乡村振兴示范线,推进示范乡村行动、产业乡村行动、宜居乡村行动、有礼乡村行动、活力乡村行动”的“135”重点工程,并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6大方面进行了统筹布局。

青宁镇化马村罐子坪的美丽庭院(唐朝祥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分类帮扶机制,持续做好乡村振兴抓点示范,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充分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供给,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有礼乡村。及时编制乡村规划,全面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深化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强乡村社会治理。
积极调整优化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速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构建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高质量培育农村新兴市场经营主体,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拓宽乡村投融资渠道,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健全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加强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

北山镇万亩高产水稻示范片(唐朝祥摄)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川区明确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政策举措全面实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现代化技术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从恩广高速碑庙出口,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约30分钟,便来到了位于金石镇阳鹤村的通川区宏润欣四季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一条条的硬化水泥路将漫山遍野的果林划分成一块块方形的林区。在位于半坡的李子林里,工人们正挖泥土、抹水泥等,一个水池雏形已基本形成。
“山上缺水,我打算建泵站,从花岭溪水库抽水进行滴灌,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保证园区内每棵树都能获得充足养分。”据该合作社法人龚明会介绍,合作社种植品种主要为桃子、李子、梨,细分有寿桃、五月脆、六月雪梨等几十个小品种,其余还有樱桃、琵琶、枣等,每个季节都能有两三个品种的水果上市。

金石梯田(唐朝祥摄)
丰富多样的水果种类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提高了对于果园种植技术和管理的要求。“合作社组建有技术团队,经常邀请农科院、农技站的专家、技术员到现场指导讲解,或通过网络视屏连线网上请教,同时还多次组织去技术成熟的产业园区调研学习。”龚明会告诉记者,作为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园区系统谋划布局,根据不同山形、地貌,以及海拔、土壤、光照等进行区域划分,种植不同季节的水果、花卉,同时园区内有齐全的道路、水渠、水池等配套设施,坚持使用无污染的生物发酵肥料,平时园区内用工约40余人,均经过了专业培训,并制定有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保证果树得到科学的管理。此外,该合作社还打造有电商平台,建设有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
“去年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大约收入了20余万。”对于园区的规划发展,龚明会早已在心中描绘好了蓝图,“下一步,我还准备发展养殖业、农家乐等,将园区打造成为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胜地,保证园区四季花常开、四季果不断。”
据了解,近年来,通川区深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资金鼓励、政策支持等措施,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目前,全区共有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