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石河镇210国道两旁,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客商,大伙儿都来抢购清晨成色最佳的大竹香椿。与此同时,当地农民用背篓将采摘的新鲜香椿送到新建的香椿交易中心。随后,这些香椿与冰袋一起放进泡沫箱,通过冷链运输到全国各地。
大竹县被誉为“中国香椿第一县”,3月正值香椿集中上市时节。作为全国最主要的香椿种植、生产、销售、深加工基地,大竹县2020年香椿鲜芽销售1.1万吨,鲜芽产值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7亿元,占到了全国总产值三成。
大竹县的香椿种植主要集中在石河镇。据石河镇党委副书记李小旭介绍,香椿种植已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渠道,石河镇2181户农民靠香椿户均增收6000元,“通过这些年对香椿经济的重点扶持,老百姓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大竹县香椿产业协会会长刘成文表示,目前,大竹有各类香椿行业专合社、公司20余家,除了直接新鲜销售外,香椿的深加工项目也已在大竹落地,已陆续开发出香椿酱、香椿火锅底料等多种香椿制品。
刘成文说,今后还将继续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打造香椿交易集散地,提高冻库存储容量,实现香椿错峰上市,发展香椿林下经济。
目前,香椿已成为大竹县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到2022年,大竹县香椿栽植面积将突破15万亩,覆盖全县的椿芽收购网点基本形成。香椿产业总产值将达到6至8亿元,农民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大竹县的“两片树叶”,一片是香椿,另外一片则是白茶。
在大竹县团坝镇的茶山上,茶农们正在茶园忙着采摘新鲜的明前茶叶。
10年前,退伍军人、大竹县白茶种植带头人廖红军将第一株白茶树苗从浙江安吉带入团坝镇进行试验种植。如今,团坝镇已有茶农2000余户种植白茶,10亩以上的种茶大户便有203户,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成功带动当地农民贫困户就业并实现脱贫致富。
廖红军说:“10年前,我退伍后带几位专家到团坝镇山上考察是否适合白茶种植。到了之后,发现这里正好处于北纬30度,地形属丘陵地带,土壤为红黄土壤,非常适宜茶叶生长。”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日照适当,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日照时数1443.5小时,无霜期长,试验种出的白茶氨基酸含量达7%—9%,是安吉白茶的2倍,这结果让大家都很意外。”廖红军说。
除此之外,大竹县还拥有“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苎麻之乡”等多张城市名片,它们同香椿、白茶“两片树叶”一起,吹响大竹县乡村振兴新号角。
大竹县委书记李志超表示,去年大竹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正努力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通过发展白茶、糯稻、香椿、竹、苎麻等特色产业,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做实惠农监督服务护航春耕备耕生产
“你们储备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能否满足农户的需求?哪些农资比较缺乏……”近日,大竹县纪委监委派驻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张华会同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来到该县高穴镇安全村监督检查春耕备耕生产情况。
春回大地,正是农耕好时节,大竹县各地田间地头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大竹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享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香椿第一县、川东绿竹之乡等美誉。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间,保障春耕生产有序推进,粮食不减产?大竹县各纪检监察组织立足职责定位,强化监督检查,把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确保疫情防控工作不松劲、春耕生产不误时。
连日来,驻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会同有关县级部门,对农资储备、调配、销售、运输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跟踪监督,检查农资供应商26家,农资销售门店321家,督促整改问题15个,对1家经营过期农药门店进行立案查处,对未办理调运检疫证的1人进行处罚,督促储备水稻种400余吨、玉米种452吨、化肥2万吨、农药130吨,调备农机设备1700余台套,确保了全县农用物资供应充足、质量可靠、市场价格稳定,良种推广达98%。
与此同时,各乡镇纪委深入田间地头宣传良种选购、病虫害防治和秸秆处理知识,协调解决农民春耕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督促镇农业服务中心对各村进行巡回技术指导,监督惠农物资的采购、发放情况,重点监督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农户发放化肥的情况,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害。
“抓好春耕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将监督推深做细,能有效推动职能部门及时解决好春耕备耕难题。接下来,我们将紧盯春耕生产、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等工作,以强有力的监督维护群众利益,助推全县涉农领域‘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好局、起好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王新亭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