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3月2日,记者再次走进通川区罗江镇张爱萍故居,探寻红色足迹,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张爱萍故居位于通川区罗江镇将军路288号,面积1300平方米。张爱萍故居是张爱萍将军人生品格的孕育地,是展示张爱萍将军辉煌人生的纪念地,是红色文化、将军精神的传承地。
早春三月,春风拂面,清新怡人。步行在干净整洁的石板路面,将军故居透过绿植,渐渐映入眼帘。远远望去,白色的故居大门古朴而富有生气,顺着高高的几步石梯而上,便进入故居前院。故居整体建筑由正房和厢房、院坝及大门形成,上下两层共29间房屋。正堂的5间房屋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38年扩建东西厢房,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木结构穿斗房屋,四合院布局。故居的主要功能空间、建筑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周边基本保持着历史环境特征。故居建筑内的样式、材料、装饰等基本保留原状。199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5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爱萍故居历经张爱萍将军曾祖父、祖父、父亲等几代人的建设,方具有现在的规模。张爱萍将军及其三弟张灿明(曾担任新中国外交部部长)在此出生成长,也是由此走上革命道路。张爱萍将军年轻时就投身革命,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第一支海军的创建者;领导了一江山岛战役;成功组织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试验和发射。
1955年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建立尤其是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爱萍故居于2003年8月对外开放,2009年按照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故居进行了维修,2010年1月5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张爱萍故居展馆内史实依据充分,以张爱萍将军在家乡的岁月及参军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为主线,展示了张爱萍将军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与战斗历程。张爱萍故居是融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和红军精神为主题的全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自开馆以来共接待各地游客600余万人次,并开展了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主题教育、留守儿童关爱、党性教育等活动。对当代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年的爱国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红色文化源远流长,革命先辈可歌可敬。张爱萍故居院内有一棵四季桂,据介绍,此树是张爱萍将军的父亲张体元曾经种下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四季桂依旧生机勃勃,静静地伫立在庭院内,仿佛向人们讲述着张爱萍将军在此生活的那些动人往事。(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