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伙人终于得到惩治了!”达州市“9 f 21”吕某波、王某奎等人涉黑专案是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的涉黑案件,说起这个多年盘踞在万源市的涉黑组织,当地群众深恶痛绝。
2020年12月11日,达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吕某波、王某奎等37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进行终审判决,依法对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成员分别判处一年七个月至二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判处相应财产刑。
在该案中,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法违纪党员及公职人员29人,其中“保护伞”14人、涉黑涉恶3人、追责问责12人。党纪政务处分21人,组织处理8人,移送司法机关7人。
在“9 f 21”专案办理过程中,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总价值1.12亿元,对黑社会性质组织进行了连根清除,铲除其滋生的土壤。
2018年至2020年,达州市按照中央、省委和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好打赢扫黑除恶“五大战役”,为平安达州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发挥优势
打好扫黑除恶“攻坚战”
整体联动“一盘棋”。充分发挥党委统筹协调、政府推动落实的政治优势,先后10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专项斗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专项斗争开展先后10次作出重要批示。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14次召开会议,推动落实专项斗争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将专项斗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两级财政落实专项斗争经费近1400万元,为专项斗争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层层推进“全动员”。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大竹、渠县、开江等地县委书记担任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组长。市县两级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5000余份,有效压实职责任务。将专项斗争纳入重点工作督导,层层传导压力。
宣传发动“全覆盖”。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宣传专项斗争,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宣传报道黑恶重大案件,公开曝光“保护伞”典型案例,重磅发布专项斗争重大战果,表明党委、政府扫黑除恶坚强决心,增强人民群众必胜信心。
尽锐出战
打好大要案件“围剿战”
摸清黑恶“底数清”。优化举报方式,建立网上举报平台,出台有奖举报制度,严格落实保护措施,便捷群众放心举报。依托公安机关建立线索核查中心,统一组织线索核查办理。对中央、省上督办、转办的线索和市本级排查出的重点线索逐一核查。
惩治犯罪“零容忍”。对重大涉黑涉恶案件,集中优势兵力,依法快侦快诉快审。“法检”两院对重大案件提前介入,严格适用法律。三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共立涉黑案件10件、涉恶集团案件49件、涉恶团伙案件37件,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065人;检察机关共提起涉黑涉恶案件公诉58件483人;法院审结一审涉黑涉恶案件57件565人。
打财断血“清黑财”。依托现代科技,强化追逃实效,我市10名上网涉黑涉恶目标逃犯被“一网打尽”。建立黑恶财产查控平台,综合运用追缴、没收、判处财产刑等手段“打财断血”,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全市共查封、冻结、扣押涉黑涉恶案资产4亿多元。
反腐“拍蝇”
打好斩草除根“歼灭战”
加大监督“两个一律”。成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伞”问责专项组,建立健全7项工作制度。深入村(社区)开展线索摸排和入户宣传,督促引导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主动说清问题,对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线索进行大排查、大起底。
协作配合“从严从快”。纪委监委机关和公安机关创新建立联动协调工作机制。选调骨干精英,成立“打伞破网”工作专班,建立半月专题会商工作机制,设立扫黑除恶监督执纪质效管理员。
纪法协作“每案必查”。针对相关行业领域暴露出的问题,发放监察建议书。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警示教育模式,强化反面典型的镜鉴作用。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41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10人,组织处理208人,移送司法机关19人,通报曝光典型案例38批次94人。
整治乱象
打好行业领域“治理战”
加强综合治理“聚合力”。对行业监管漏洞和突出问题,以挂牌督办、“三书一函”等形式提出建议,督促办理。三年全市政法和纪检监察机关共发出“三书一函”328份,反馈率达100%。
聚焦十大行业“重精准”。对十大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问题,下发乱象清单,要求限期整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大力度开展整治。
强化督导确保“见实效”。对全市18个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的乡镇、12个治安乱点乱象、18个重点乡镇(街道)、4个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挂牌整治。
组织强健
打好固本强基“持久战”
整顿软弱涣散“强组织”。对全市所有村(社区)逐一“把脉问政”,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联审村干部全覆盖,清理撤换七种情形“问题”村干部。
常态化教育党员“新作为”。高标准建设“达州市新时代学习频道”,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联训”学习体系,每月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远程授课,每期覆盖党员群众10万余人。
带头人队伍建设“新提升”。出台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五条意见,实施千名学子定制培养、千名书记专业提能、千名干部学历提升“三千计划”,健全村干部“1 4”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闫军 项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