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汉县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和核心载体,按照“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创品牌、促融合、助增收”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速度建设,扎实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新载体、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一、补要素、强保障、合力建园区。一是补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宣汉县成立了以县长、乡镇长为组长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园长负责制,形成了县乡两级共建共创园区的工作格局。二是补投入,强化资金保障。2019年以来整合高标准农田、产业强镇、产业发展资金、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各类财政项目资金2.2亿元,县本级每年投入2500万元,引领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达8.5亿元,采取对标补短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5个。三是补品牌,强化质量保障。依托“宣品天下”农业公用品牌平台,整合全县园区现有的获牌产品、著名商标等特色农产品抱团发展,做强产业品牌,已成功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蜀宣花牛”、桃花米等4个农产品成功注册国家工商地理标志,“宣汉肉牛”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宣汉县被认定为“宣品天下肉牛”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二、补链条、强融合、聚力建园区。一是突出种养循环,强化资源融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胆探索“以养定种、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农牧互动”的种养循环发展路子,蜀宣花牛种养循环园区形成了“种植业(饲料)—养殖业(粪污转化有机肥)—种植业(优质农产品、饲料)—养殖业”绿色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新模式。二是突出农产品加工,强化一二产业融合。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551”工程,依托蜀宣花牛、宣汉粮油等产业基础,改善储藏、烘干、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引进四川佳肴食品有限公司、达州市桃花米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提升园区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三是突出休闲农业发展,强化农旅融合。依托产业景观建设,打造粮油、稻虾、蜀宣花牛等农业产业主题公园,举办农耕文化节、采摘节等各种活动,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互动。目前,已建有“中国南方第一牛—蜀宣花牛”文化馆,省级农业示范主题公园2个。
三、补机制、强联动、群力建园区。一是创新推进机制,强化工作联动。全面落实园区建设“四个一”工作机制(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一名牵头县领导、一张工作责任清单、一套绩效考评办法)、“三专”(专人、专班、专责)保障机制、“每月督查、半年小结、年终考评”的督查机制,确保园区建设推进有力。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强化资金联动。实行奖补政策,对认定的县级园区一次性奖励20万元,晋级为市、省、国家级园区,分别奖励园区所属地乡镇人民政府5万元、10万元、30万元。建立财政与农业担保公司、合作银行“343”补偿比例的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基金补偿机制,提升园区建设投入抗风险能力。三是创新联结机制,强化利益联动。探索推广“公司+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联合种养模式和“订单”“寄养”“托管”等发展模式,切实解决了小农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实际问题,成功探索出“137”(即集体提取总收益的1%后,剩余部分收益托管农户分30%,受托管的专合社分成70%)等各种利益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