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争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的目标定位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着眼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作出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部署,明确支持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将达州明确定位为“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这是达州市发展历史长河中难遇的重大历史机遇,是达州面临的国内外、省内外一系列发展机遇中最为直接、最为现实、影响最大的战略机遇,新的定位赋予了达州新的使命,定位之高,前所未有,开启了达州赶超、跨越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将达州发展置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之中,达州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面对新定位、新形势、新任务,市委四届七次全会鲜明提出了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奋斗目标,这是达州实现由区域性中心城市向省级中心城市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市委领导牵头组织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就争创目标、怎么争创、争创的重点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发了《达州市争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行动方案(2019-2025年)》与《达州市争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2019年重点任务清单》,使争创工作步步走实。同时,组织西南交通大学编制了《达州市争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总体规划》,各责任部门组织完成了13个专业规划编制,形成了“1+13”创副规划体系。《创副总体规划》也在市委四届八次全会上提交讨论。《规划》提出了“两中心三枢纽一门户”的功能定位,分两阶段实施,力争用5-7年,基本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用10-15年,全面建成建强全省经济副中心,明确了建设四川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川渝陕结合部区域现代服务中心、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秦巴地区综合物流枢纽、川渝陕结合部区域现代信息枢纽、四川东向开放门户6大争创任务,制定了发展空间重塑、城市拓展提升、产业融合再造、全面创新改革、人才集聚引领、川渝陕区域合作、对外开放拓展以及发展环境创优8大支撑行动计划。对达州未来6年及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蓝图做了全面谋划。其中,经济总量在2025年达到4000亿,就是我们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主要目标,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目标。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城市建设“双300”,将形成对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核心支撑,对加快两个战略定位目标的实现起到引领和加速器的重要作用。
确定2025年经济总量达到4000亿,我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有基础、有条件。达州地处川渝陕结合部,是全国独有的与重庆、成都、西安三大国家级中心城市直线距离在200—350公里之间的区域中心。这一区域,有7市3区3500万人口的广阔经济腹地,我们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不仅能够辐射带动省内地区发展,还能吸纳集聚省外要素为我所用。在发展基础上,达州经济增速近三年保持了8%以上的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总量突破2000亿元,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奠定了“冲刺4000亿”的坚实基础;在交通建设上,随着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过境并交汇达州,我们将全面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路网;在战略资源上,天然气、锂钾两大万亿级资源正在加速开发,能够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在文化支撑上,达州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宣汉罗家坝遗址是堪称可以和三星堆媲美的巴蜀文化璀璨明珠,渠县城坝遗址出土“四川最早识字教科书”,获得中国考古界最高奖,得到广泛文化认同;在政策支持上,国家支持成渝城市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同时支持达州建设“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省委支持“达州万州协同发展”、打开四川东向开放大通道,各方面的环境和政策都为达州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二是有部署、有路径。在去年基本编制完成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总体规划和13个专项规划基础上,市委这次又专门研究起草了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城市建设“双300”的《若干重大措施(讨论稿)》,系统性提出八大战略路径40条重大措施,全会决定将把文件中提出的重大事项、重要任务逐年度加以分解,层层细化落实。三是有信心、有决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达州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干部群众看到了发展的美好前景,感受到了奋斗的价值所在,达州人更加热爱达州、积极建设达州,发展合力持续增强,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持续用力、百倍用心、千倍努力,履行好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达州就完全能够实现在 2025年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就一定能够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
二、关于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为科学拟定新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去年11月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就会同市统计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各县(市、区)、高新区及园区、企业调研座谈,科学研判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提出了新一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经市政府专题会、市委财经委员会先后研究审定,最终确定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按确保8.0%,力争8.5%安排。
实现这个目标是有难度和挑战的,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GDP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下降,从6.4%降到6.2%,四川省GDP增速跌破了自2016年4季度以来连续9个季度保持的8%,前三季度为7.8%,全国、全省都相继下调了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比如新旧产能接续不力,新材料、电子信息占比仍然较低,还未形成规模,面临旧产能拉动不足,新产能接续不力的问题,加之今年一些煤矿将分类处置,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经济发展。在看到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达州经济发展的优势、潜力和希望。
(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显著增强。2015-2019年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速最高为8.3%,最低为3.1%,年均增长7%。从2016年回归正常区间后,各季度均保持在7.5%以上,自2018年以来,各季度GDP增速均保持在8.0%以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
(二)产业支撑作用显现。深入实施“工业集群发展年”活动,稳定改造传统产能,积极培育新兴产能,大力推动“6+3”产业集群延链补链。重点抓好锂钾、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有序推进达钢集团战略重组,壮大“双纤+”新材料和“两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培育渠县-大竹-达川-高新区-开江电子信息产业带,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引进培育支柱型龙头企业,加速形成一批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产业。做好达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加快推进第二工业园区、川渝合作示范园等建设,新建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筑巢引凤,力争引进“三类500强”落地达州。大力发展现代建筑建材产业,加快建设房屋建筑、市政PC部件和成品钢筋自动化生产基地。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突破发展年”活动,集中力量发展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4大支柱型服务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人力资源与职业教育、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政服务、商务服务6大成长型服务业,加快推动我市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大科技研发、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物流业企业入库力度,加快秦巴物流园等百亿级服务业项目建设,抓好商贸流通“三化”改造和传统批零住餐升级提升。做强现代农业,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扩大特色种养规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可望新增生猪产能50万头以上。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支撑经济稳定发展。经测算,通过一定努力,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3%,实现可能性较大,但本着跳起摸高、自我加压的原则,要力争增长3.8%;规上工业增加值可增长9.5%左右,力争增长10.0%。建筑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力争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4%左右,力争增长9.8%。服务业增加值可望增长9.2%左右,力争增长9.5%。
(三)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深入开展“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密切跟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持续加强项目谋划争取,2019年,谋划储备重大项目302个,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4次245个,全市45个重大项目和235个重点项目带动投资突破1500亿元,2020年已完成申报四川省重点项目34个,年度计划投资165亿元,全市“四个一批”重点项目255个,年度计划投资650亿元,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以上。精心谋划实施基础型大项目,全力推动成南达、西渝高铁按照目标节点开工建设,推动机场迁建、巴万和营达高速等加快建设。发挥达钢、中石化普光公司、川环科技、瓮福化工、川投燃气等企业主体作用,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率和盈利能力。
(四)消费拉动持续发力。2019年,中心城区已突破“双115”,今年力争建成“双130”城市,随着主城加快发展,5个县城扩容提质,百镇建设深入开展,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脱贫攻坚实现决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品质经济等新型消费热点加快培育,罗浮城市广场、升华广场、仁和春天、红星美凯龙相继建成营运,渠县紫天大世界、达川升华商业步行街、大竹北塔水街等文商旅综合特色街区加快打造,为满足高品质、个性化消费需求提供了舒适的消费场所。乡村旅游节、美食节、惠民购物节等各种节会活动和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持续推进,为消费市场升级提供了条件,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力争增长12.5%。
完成全年目标有基础、有条件,坚定信心、注重实干,干字当头、快字为先,务实问效,2020年必将是硕果满满、满怀希望的一年,也将是艰苦奋斗、创造奇迹的一年。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