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四届八次全会与时俱进丰富完善和提升了市第四次党代会“12335”总体部署,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经济总量要冲刺4000亿元,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到2035年城市规模要达到“双300”,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冲刺“4000亿”、建设“双300”,既是贯彻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又是加快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关键支撑。市委决策部署站位高远、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催人奋进,是全市今后各项工作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下面,结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职能职责,我从三个层面对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规模“建设双300”进行解读。
一、城市规模“建设双300”的时代意义
2019年1月,在系统研究争创经济副中心的“十大要件“基础上,市委召开四届七次全会,进一步丰富形成了“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战略谋划。针对达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最为关键的“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意见、深入分析、系统论证,经过充分酝酿、反复考虑,在城市规模上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城市规模要达到“双300”。市委提出的城市建设目标,是面向发展大环境、立足达州实际的科学谋划和综合考量,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建设“双300”城市是夯实达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战略举措。融入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是今后个体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达州地处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和四川省“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中的达南内宜城镇发展带,与南充市同属川东北城市群的一级双核中心城市;同时,在成渝城市群内,达州与万州共同构成“达万城镇密集区”双支点。周边市(区)竞相发展,对达州是巨大的外部压力,也是激励达州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达州只有加快自身建设,开辟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新平台、新渠道,发挥城市集中、集聚、集约配置资源的作用,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才能担负起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责任,才能在愈发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二,建设“双300”城市是强投资扩内需、保持经济发展高质量的重要引擎。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仅能够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促进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释放出巨大的生活性消费需求。对于达州这样一个人口大市而言,未来发展最大的内需动力在新型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新型城镇化。在“中心带动”的引领下,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火车头”,抓住“双300”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这个切入点,就抓住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的关键。
第三,建设“双300”城市是达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迫切需要。市委包惠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指出,按照发达国家70%的城镇化率计算,达州700万人口将有接近500万城镇人口,达州城市通过快速通道连接宣汉、开江、大竹后,将有340万左右人口向中心城区及副城区集聚。人口的集聚,需要更开敞的城市空间、更宜居的城市环境、更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更高的公共服务水平,建成“双300”城市,正是适应城镇化发展速度,容纳日益增长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有效载体。
第四,建设“双300”城市是建设幸福达州、增进市民福祉的内在要求。受历史原因和发展条件限制,达州城区发展不均衡、交通拥堵、公服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匮乏等现象较为突出,与市民对现代城市良好生活环境的热切期盼存在一定差距。建设“双300”城市,在宏观上能够更好的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提高达州的城市综合实力,从根本上实现城市与人、自然、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微观上则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增强达州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进全体市民的归属感、认可度和幸福指数。
二、城市规模“建设双300”的目标任务
立足建设“双300”,包惠书记深入分析了我们具备的地域拓展空间、人口规模支撑、功能承载条件“三大客观优势”,指明了产业支撑、空间拓展、功能承载“三大关键”抓手。针对建设一个怎样的“双300”城市,市委全会提出按照“强市活区、通道连城、产城融合、功能优化、组团联动”思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大竹县城、宣汉县城、开江县城、第二工业园区为支撑,统揽城市交通、产业、物流、商贸布局,构建形成“中心城区+卫星城”为一体的半小时都市圈;依托高铁和机场,重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主城区与高新区、第二工业园区、亭子生态居住区为主的“一中心三组团”城市空间格局。具体建设任务是:在2020年建成“双130”大城市基础上,坚定推进2025年“双200”城市建设,到2035年将达州建成“人口超过300万,城市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心大城市。
三、城市规模“建设双300”的实施路径
如何实现“双300”城市建设目标,全会审议通过的冲刺“4000亿”、建设“双300”的《若干重大措施》明确了“坚持集群组团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Ⅰ型大城市”的战略路径和“强化规划引领、拓展主城空间、聚集城市人口、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治理”五项具体措施。“双300”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首先应该是高质量的建设,围绕“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这一主攻重点,结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职能职责,我们将牢牢把握“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和系统性研究,突出规划对城乡发展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坚持“中心带动、三区协同、五城并进、乡村振兴”的市域协调发展原则,多规合一统筹推进,避免“孤立建城”,构建布局合理、层级清晰、衔接有序、支撑有力的城市发展体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按照“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配合、公众参与、数据支撑”的工作原则,妥善处理“守住底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坚持目标导向、紧抓“四个关键”、注重“五个同步”,精细描绘“双三百”城市规划蓝图,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市县“1+5+3+N”规划成果。
二是坚持交通先行,拉开城市框架。对标“四川省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定位,深入研究枢纽站场规划建设、铁路、公路路网布局,积极对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单位,力争将“达州愿景”列入上位规划予以固化,规划打造以“铁公水航”为主体的立体开放交通大格局。围绕“双三百”城市建设,规划构建“五横三纵两环”骨架路网,建立内外衔接紧密、主次衔接有序、生产生活通勤便捷的“内联”道路交通体系,推进城市空间由成熟的核心组团向后发的城市新区拓展,培育新的城市空间增长极。
三是坚持基础配套,完善城市功能。科学布局基础性、功能性和公益性设施,系统化、网络化、立体化建设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双三百”城市的资源、环境、人口、产业承载能力。按照“完善功能、优化服务、集聚人口、放大辐射”思路,进一步提升城市教育医疗、商贸金融和文化体育等功能,加快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和商贸服务中心,坚持用优质的公共服务留住本地人、吸引外地人。
四是坚持内涵提升,做优城市品质。坚持把“宜居”放在首位,加强生态、文化一体建设,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加快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工程,改善城市居民住居条件;实施生态创建工程,按照达州中心城区“三山两湖一河多点”生态空间格局规划,严格实施生态红线保护,以凤凰山、铁山、雷音铺等自然山地为城市背景,构筑城市生态走廊,打造绿色城市空间;实施文化融入工程,将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有机融入城市道路景观、地标景观和园林景观,打造特色城市文化广场、公园、景观墙和建筑群等,全面建设人文城市。
五是坚持精细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完善市区管理体制,坚持市、区“一盘棋”,宏观管理职能相对集中到市,微观事务管理职能放手到区。按照“保落地、保开工、保当期”原则,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向改革要空间,全力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加强市区土地征收、储备、出让、执法工作机制建设,统筹把控土地供应规模和时序,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严格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要求,积极推行“人员、流程、信息”集成,着力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服务、投资项目报建审批等关键领域取得改革实效,为“双三百”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