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在1月3日召开的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明确提出: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城市规模“建设双300”,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这是达州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加快发展的重大抓手。就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而言,虽然说不仅看规模、体量,还要看区位、质量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提供就业、提供税收、提供GDP、提供产业支撑。副中心之争关键是产业之争,而达州2018年工业化率才23.8%,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达州发展的最大短板在工业,但发展的潜力也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旺则产业旺、工业兴则发展兴。我们要实现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把工业放在发展首位,持之以恒、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心无旁骛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工业强市之路。
一、达州工业争创经济副中心有底气
(一)底气来源于工业经济持续稳增长。2019年全市工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重抓工业项目突破攻坚,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有力确保了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0亿元,增长13.9%,实现利润90.5亿元,增长11.5%。
(二)底气来源于产业方向更加明晰。瞄准集群化方向,建立完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编制产业发展路线图,大力推进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发展。预计六大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68.3%,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成为达州工业新的支柱力量。
(三)底气来源于发展主体日益壮大。深入实施企业培育“五十百千”工程,做大做强重点骨干企业,强化小微企业升规培育,持续优化工业领域营商环境。1-11月,规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668户,已超过乐山和泸州两个城市,列七个区域中心城市第5位。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户数将达749户,净增115户。
(四)底气来源于发展后劲不断积聚。深入实施工业项目攻坚行动,坚持每季度召开全市工业项目建设现场会,各县(市、区)比项目、赛进度,全市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氛围空前浓烈。达钢搬迁暨市第二工业园区建设、宣汉锂钾产业园、渠县中顺洁柔等近200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香港天宝、兆纪光电等近100个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15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技改投资220亿元,同比增长10%。
(五)底气来源于发展载体更加坚实。达州经开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川、大竹、宣汉、渠县、开江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开区。全市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新增道路30公里。川渝合作示范园、玄纤微玻纤产业园、西部服饰产业城等特色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加速发展。
(六)底气来源于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持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年新建移动通信基站近900个,230个行政村实现4g网络覆盖,98个行政村实现通光纤宽带,2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上云,12个智慧工厂和智慧车间建设完成。
二、争创经济副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按照省委“一干多支”战略部署,对照清华书记“经济副中心经济总量应突破4000亿元”的最新要求,预计到2025年,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655亿元、年均增长10.7%,其中工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1.7%,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
机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源优势带来的重大机遇。我市工业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在天然气、锂钾两大“万亿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牵引下,随着达州新机场建设、达钢转型搬迁、成南达万和西渝高铁、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重大项目和工作加快推进,吸引更多的“三类500强”企业落地达州。去年我市引进中顺洁柔、温氏集团、蓝润集团、华为公司和正威国际等三类500强企业5个,计划总投资近700亿元,为我市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重大项目支撑。二是六大产业集群迎来突破性发展机遇。依托宣汉天然气、硫磺、锂钾等资源优势,正威集团(世界500强)达州产业基地(计划投资430亿)正式落地开工建设,到2025年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可达到1000亿元;以达钢搬迁、转型升级为契机,建设达州市第二工业园区,延链补链发展冶金、建材、化工和铸造等产业,谋划打造达州钒钛钢铁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可达到1000亿元;农副产品加工1000亿元;以现有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产业为基础,围绕“双车+N”,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优势产业,到2025年,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切实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加快构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生物医药新兴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优。达州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工业本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实际上我市制造业长期被锁定在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新兴产业基础薄弱,主要以煤炭、冶金、建材、天然气开采等重化工业为主,在一些核心技术、核心领域与省内外先进地区和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增长动力不足,规上工业中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过高,仅煤、电、冶、建四大行业占比超过40%,而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仅占全市总量的10.6%。二是企业效益水平不高。我市工业产品“多的不优、优的不多”,中高端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大部分工业产品都属于中间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盈利水平不高,2019年我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6.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三是发展速度不快。尽管1-11月规上工业实现9.6%的增长,但在全省排第9位,在7个区域中心城市中排第6位,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态势白热化、竞争加剧。
三、争创经济副中心采取的举措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产业集群规模。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决策部署,立足达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实施“321”工程,即到2025年实现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三个千亿集群,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两个五百亿集群,生物医药一个百亿集群。通过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集中力量抓产业,群策群力兴工业。深入基层调研把脉发展现状、梳理产业链条明确发展目标、聚集重点项目督促工作落实、强化招大引强集聚产业优势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六大产业加快发展。
(二)大力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夯实工业发展支撑。深入实施“五十百千”工程,筛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支撑作用。加大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盘活存量;大力开展工业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加快建设,力争早日竣工投产,扎实做好升规入统工作,培育工业新的增长点。
(三)努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达州工业发展“双引擎”,建好六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园区空间规划上实现“多规合一”,在园区建设上实现路、水、电、气、管、景“多网同织”,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园区、景区、社区“三区”协调的城市新区、产业园区。要加快培育六大产业集群,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要求,制定发布主导产业引导目录,整合要素资源,围绕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金融链来系统谋划、整体推动主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群联动发展。
(四)努力突破工业发展瓶颈,优化要素资源配置。要优化水、电、气、运、钱、地、人、房“八大”生产要素配置,打造生产要素集聚“洼地”。要用好用活用足电力市场化交易、富余电政策,支持园区企业“打捆”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要深化拓展与中石化、中石油的企地合作,推动天然气用户“转供”改“直供”。制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规划,创新标准厂房投入、建设、运营机制,力争6年内全市新建6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立银政企担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机制,及时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多途径、多方式、多渠道化解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着力强化产业项目支撑,夯实工业发展基础。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持续发力,久久为攻,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要认真谋划一批,做好项目储备。围绕达钢搬迁转型及市第二工业园区建设、宣汉锂钾资源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按照延链补链、建链强链思路,编制储备一批达到项目建议书深度的重大产业项目,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二要加快建设一批,推进项目建设。聚焦“三类500强”企业招商,加大对历年来签约项目的追踪跟踪落实落地力度,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促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坚持定期举办工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开展项目拉练比赛,营造“比学赶超”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工作氛围。三要竣工投产一批,增强发展后劲。推行项目挂包责任制,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尽快竣工投产,形成产能,发挥效益。做好企业生产要素保障,指导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四要向上争取一批,力求上级支持。研究国家投资政策支持重点、支持方向,策划、包装一批项目,积极主动向上汇报,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省的盘子,获得上级政策资金支持。
(六)着力优化工业领域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坚决贯彻落实促进和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措施和优化营商环境“1+4”文件,树立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四到”服务理念,建立五大制度。一是建立帮扶企业“责任制+清单制”。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查,建立问题清单,落实责任制,制定解决措施,明确解决时限。二是建立工业项目全程代办制度。在各工业园区和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代办窗口,公示代办事项、流程和要求,承诺办理时限,为投资项目和园区企业全程免费代办所有行政审查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三是建立定期现场集中办公制度。各县(市、区)经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每周收集一次会议议题。分管工业领导召集相关部门、单位到园区现场办公,“面对面”、“零距离”解答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四是建立惠企政策宣传公开制度。每年印发政策摘要汇编手册,定期举办政策解读、项目申报培训会,帮助企业向上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在主流媒体上开辟工业经济专栏,宣传报道工业经济、企业及企业家、六大产业、工业产品,营造工业发展良好氛围。五是建立评价考核制度。将工业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定期督查通报代办窗口设立运行、帮扶企业清单台账、会议纪要等情况,每年开展工业营商环境评价排名,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