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以来,达州市严格按照“应查尽查、不重不漏”工作要求,坚持“588”工作法,扎实工作,高质量完成了“五大源”8379家,行业268个普查任务。
落实“五个到位”。从“领导、部署、保障、培训、宣传”五个方面安排部署,确保普查工作有序开展。市、县两级均组建了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普查机构,印发了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利用报刊台、声屏网等媒介宣传污普,基本实现乡镇、企业全覆盖,共安排普查经费2300万元、专职人员117人,选聘普查员、指导员1800余人,分层分类培训2670余人次。
做到“八个有力”。从“技术支撑、部门配合、质量控制、强力整改、检查督导、数据保密、档案管理、成果应用”八个方面发力,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用。成立了工业源G106表填报攻坚技术小组,市质监、水务、农业、统计等10部门,及时提供污染源名录库。制作了酿酒、榨油等行业填报模板120余种。采取“三查三审”的方式开展数据核查10余次,整改完成国家29批次、省12批次5313个反馈问题。全市规范整理纸质档案4135册并数字化。
坚持“八项制度”。健全完善“责任包干、派驻指导、试点示范、挂图作战、动态抽查、审核反馈、信息周报、考核问责”八项制度,确保普查任务全面完成。在通川区开展污染源普查试点示范,总结复制、推广经验。实行市级指导员区域责任划片包干、定点技术帮扶,制作“施工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每日调度、抽查、审核、反馈数据质量情况,采取 “审、讲、改、督”四同步等措施,督促问题整改到位。将污普工作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考核内容,在市电视台开播“环保责任面对面”栏目曝光反面典型,倒逼责任落实、措施到位。
主要成效:一是做表率。率先在全省完成普查数据专网录入和产排污量核算,通过试点示范、技术交流、经验推广,带动普查工作整体提升;二是降风险。普查成果广泛应用于执法、环统、排污许可、水、气、土污染防治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等工作,杜绝污染源监管盲区,有效降低环境风险;三是打基础。全面掌握了全市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摸清了全市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等五大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区域分布、种类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等情况,为下步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和政府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强转化。将普查数据成果建库建模,推进实施一张表、一张网、一张图“三个一”工程,即:建立全口径污染源清单,划定污染源网格管控单元,搭建污染源动态管理平台。五是锻铁军。培养锻造了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