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今年以来,通川区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工作首位,从政策扶持到资金补贴,从平台搭建到技能培训,打出系列“组合拳”,有效缓解了全区就业难题,保障了基本民生。截至9月30日,通川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8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130%;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2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112%;帮助4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133.3%;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00%以内;带动3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启动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95万元。近日,记者深入通川区就业创业服务一线,实地了解就业创业相关扶持政策和补贴资金落实情况。
“身份证、户口本这些我都带了,你看看还需要什么资料?”10月10日,在位于通川区西外阳平路恒阳骊都旁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服务窗口前排队站着前来咨询和办理业务的市民。
“你去社区开证明,把失业登记证带来就行。”今年是陈万婷领取补贴的第三个年头,43岁的她填写申请表的同时,还能为其他办理补贴的市民提供咨询帮助。“之前办补贴,工作人员就详细了解了我的个人情况,按照我所符合的相关政策办理了补贴业务,我现在每年大概可以领到6千元左右,虽然钱不算多,可是对于家庭和生活的帮助却不小。”
“平时是没有这么多人的,一般节后来办理的人会比较多。”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办理窗口还张贴有详细的申请所需资料清单,包括《达州市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证明》《达州市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请表》、本人身份证、户口本等11项资料。据介绍,通川区开展申办和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规范就业和失业登记行为,为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做到应发尽发,持证人员可享受有关就业优惠扶持政策。截至9月底,全区已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1349本,并全部录入金保工程网上,认定就业困难人员297人;全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3440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447.49万元。
公益岗位助脱困
10月10日上午11时左右,56岁的通川区罗江镇居民郑堂德刚刚整理完自家的菜地,作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他准备回家休息,下午到高岩村清扫村道。
2006年,郑堂德因病耗光了家中积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罗江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郑堂德成为了罗江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政府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负责高岩村村道、办公室等保洁工作,每季度收入有1200元。”郑堂德家中客厅摆放着两张儿童用书桌,墙上贴满了孙女们的奖状,衣架上挂满了全家人的衣服,他的脸上也挂满了幸福的笑容。“除了岗位工资,我和家属每人每月还能领到200元的低保,家属找点事情做,我自己种点菜,现在温饱解决了,吃穿也不愁,医保、农保也有政府代缴,还给我买了扶贫保,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郑堂德微笑着说。
据罗江镇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孙志强介绍,目前,罗江镇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共有67个,包含卫生保洁、托老托幼助残、公共设施维护等多项工作,帮助技能缺乏、能力不足、无法外出务工、致富能力相对较弱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据了解,通川区积极发挥专项公益性岗位在“疫情防控、促进就业、保障民生”中的作用。2020年已开发公益性岗位2658个,其中乡镇588个,区级部门13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公益性岗位751个,涉军公益性岗位176个,低收入家庭临时公益性岗位422个。在全区277个村(社区),开发了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消毒保洁、秩序维护、疫情监测、防疫宣传、社会工作等临时公益性岗位554个。
农服中心优服务
深绿色的门头牌匾,白色的“家在·达州”提示清晰瞩目,右下角的“农民工之家”格外温馨,这是位于通川区朝凤北路的通川区返乡农民工服务站。站内设有政策咨询、法律服务、求职招聘、返乡创业就业四个窗口,服务站的接待室内有茶几、沙发,能为前来咨询求职的农民工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
据服务站工作人员李三霞介绍,除了线下的咨询求职服务外,工作站还建有家在达州农民工服务网,网站设有家乡美、政策法规、求职招聘、关心关爱、返乡创业、公益互助6大版块,可供有需要的农民工更加全面地了解信息资讯和新闻动态,线上实时咨询服务,网络平台能更好地帮助本地或异地的通川籍农民工。
“这种大型的服务站点,目前只有三个,分别设在深圳市、昆明市和达州市。此外,还有6个企业服务点,各乡镇社区也有专职或兼职负责农民工服务的工作人员。”区农服中心就业股负责人方勇告诉记者,区农服中心还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目前已完成劳务品牌培训520人,返乡创业培训约130人。下一步,该中心将启动异地培训,借助流动党支部和异地农民工服务站,帮助更多农民工提升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区农服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周兴旺告诉记者,为更好地帮助农民工群体,该中心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协同有关部门落实扶持政策和一次性奖补资金;抢抓发展机遇,合理开发乡村保洁、护路等公益性岗位,支持企业探索共享用工,努力创造更多新职业、新工种、新岗位,多种途径帮助农民工就业;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通过领办合办农民合作社、农机服务社,鼓励农民工投身涉农领域就业;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农民工服务站和稳就业工作专班作用,加强农民工失业风险监测,持续推进省外转移就业;加强劳务协作和工作对接,拓展转移就业渠道,确保贫困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留得下、能增收。
职业培训增技能
“我们的授课方式采取‘老师示范——学生互相练习——老师进行纠错’的模式,学生可在获取理论知识后,第一时间上手练习,达到较好实训效果。”作为一名90后创业者,年轻的周杨信心满满。她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每天大概有30余名学生轮训,推荐就业率达70%,就业方向多为城区内各大影楼,及美容、美甲工作室。
据了解,通川区就业局和该学校建有合作关系,为农村户口、应届毕业生、贫困人员等提供1200元续费补贴,并可免费试训一个月。该校自2008年成立以来,“春君”先后被评为达州市知名商标称号。该校获得了通川区农民工定点培训单位,达州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级单位,达州市个私协副会长单位,通川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达州市摄影家和市民俗摄影基地。2019年,该校荣获达州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优秀继续教育团体奖”。
位于通川区来凤路的通川区春君形象设计艺术学校,是通川区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之一。据了解,春君学校是达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复的学校,可享受国家政策福利为学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及免费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10月10日,记者走进该校实训楼,亲身体验了该校培训内容和教学环境。一进门,记者便看见悬挂在醒目处的“达州市通川区职业技能培训班”横幅。学校大厅内摆放着该校教学成就展览台、学校情况简介及开设专业介绍。顺着走廊向前,两旁分别有数间教室,每个教室的装修风格不尽相同,都是按所教专业内容进行设计装潢。有美容室、美发室、美甲室、摄影室、化妆室等。
采访当天,记者巧遇正在为美容班学员授课的该校执行校长周杨。课堂上,周杨一边讲解化妆技巧,一边在模特脸上实际操作,一旁的学员听得看得仔细认真,良好的教学氛围让人印象深刻。
见习基地强人才
近年来,通川区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置于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依托人社部门,会同教育部门,通过企业招聘、机关单位招录、“三支一扶”招募、见习安排等方式,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至9月共组织了89名高校毕业生进行见习,发放见习补贴62.96万元。
达州市九木堂装饰有限公司是通川区区级就业见习基地,该基地与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并对相关学科毕业生进行见习培训,增加其就业劳动体验、增强就业创业技能。该公司负责人王志立介绍,目前见习基地每年可培养40至50名高端设计、工程管理、装饰研究等方面的人才。通过政府补贴,企业支付薪资的压力更小,见习人员转岗更方便,更便于企业留住人才,创造更大价值。
“我是9月中旬来这里见习的,我们这批见习生有10个人,主要是做建模、图片渲染之类的工作。”在九木堂装饰有限公司见习的四川文理学院环境设计大四学生张祥说,“和学校比起来,见习学到的东西更加实用,也更系统,而且跟项目的话,还会有一定的补贴。”张祥同校同专业的学长夏立勇现在是九木堂装饰有限公司的一名施工图深化师,“我去年见习结束,就留在九木堂工作,现在主要是做项目绘图,一般节假日或做活动的时候项目会多一些,手里最多的时候大概有3个项目。”
据区就业服务管理局人才交流股股长钟本伟介绍,为进一步加大对全区青年群体的就业服务力度,通川区扩展就业渠道、增加见习规模,将全区16至24岁失业青年全部纳入见习对象,全力摸排收集区内各见习基地的见习需求,多渠道开发优质见习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及失业青年搭建一个过渡缓冲平台,以便尽快实现就业并稳定就业。截至目前,全区共确定就业见习基地12家,涉及科技、医疗、教育、生产、加工、商贸等众多行业领域,符合条件的就业见习人员达200余名,就业见习生就业成功率达70%。
多措并举促就业
近年来,通川区把“稳定就业大局、稳定重点群体”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责任,积极贯彻落实疫情期间出台的一系列就业创业工作相关政策举措,突出抓好在线网络招聘、网上信息岗位发布、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在稳定就业、服务民生中展现了新作为。
为扎实抓好就业再就业,通川区开展就业援助服务,利用微信公众号、达才网、抖音等网络平台,将线下招聘和线上招聘相结合,组织了就业扶贫“赶场天流动招聘会”、通川区2020年“稳就业、促发展”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夜市等招聘活动;全力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大力推进就业扶贫载体建设,把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扶贫载体建设、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就业扶贫三大重点工作,做深做实全区就业精准扶贫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等群体实现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通过企业招聘、“三支一扶”招募等方式,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深入推进援企稳岗“护航行动”,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的覆盖面,支持企业改革发展、稳定队伍、预防失业。
除做好就业服务外,通川区还加大创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优化经办流程,提高政策受理、审核、发放效率;培育壮大各类创业实体,以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发挥聚集效应、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强化各类补贴的落地生效,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将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扎实开展培训工作。截至目前,打造创业园区共3家,其中省级园区2家、区级1家,吸纳就业总人数10221人。(曹芮铭 胡杨)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