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达州市“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市第四届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达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3月31日
达州市“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7
一、发展基础··············································································· 7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7
(二)存在的不足···································································· 10
二、发展环境············································································· 12
(一)发展机遇········································································· 12
(二)面临挑战········································································· 14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16
一、发展思路·············································································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基本原则········································································· 16
(三)战略定位········································································· 17
二、发展目标············································································· 17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9
一、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 19
(一)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19
(二)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20
(三)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22
(四)加快发展医药健康产业·············································· 22
二、改造提升三大传统产业··················································· 23
(一)做精做深化工产业······················································· 23
(二)调整优化冶金建材产业·············································· 24
(三)提优升级纺织鞋服及其他轻工产业························ 25
三、做强做优两大优势产业··················································· 26
(一)发展壮大能源产业······················································· 26
(二)做优做响食品产业······················································· 26
第四章 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28
一、健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28
(一)建设城市级云计算中心·············································· 28
(二)优化基础网络································································ 28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28
(一)积极发展智能制造······················································· 29
(二)加快两化融合试点示范·············································· 29
(三)实施“互联网+制造”达州行动···································· 29
三、加快智慧园区建设···························································· 30
第五章 构建空间发展新格局················································· 31
一、打造“一核、两翼、三带”空间布局······························ 31
二、培育九大优势产业集群··················································· 33
三、加强特色园区建设···························································· 35
第六章 重点任务······································································ 37
一、实施转型升级工程···························································· 37
(一)坚持创新驱动引领······················································· 37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37
(三)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37
(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8
二、实施企业培育工程···························································· 38
(一)帮扶重点企业································································ 38
(二)引进龙头企业································································ 39
(三)扶持小微企业································································ 39
三、实施载体提升工程···························································· 39
(一)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 40
(二)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0
(三)加快园区体制机制创新·············································· 40
四、实施项目推进工程···························································· 41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1
(二)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41
(三)加强项目储备工作······················································· 41
五、实施绿色发展工程···························································· 42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2
(二)推进节能节水降耗······················································· 42
(三)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 43
六、实施要素支撑工程···························································· 43
(一)开源挖潜工业用地······················································· 43
(二)全力保障能源供应······················································· 43
(三)完善交通物流体系······················································· 44
第七章 保障措施······································································ 45
一、加强组织领导···································································· 45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45
(二)完善考核选拔制度······················································· 45
(三)建立健全行业组织······················································· 45
二、强化政策支撑···································································· 46
(一)财税政策········································································· 46
(二)金融政策········································································· 46
(三)人才政策········································································· 47
(四)土地政策········································································· 47
三、创新推进机制···································································· 48
(一)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48
(二)严格监督考核机制······················································· 48
(三)建立责任落实机制······················································· 49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转型升级阵痛,我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为“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1.工业经济持续壮大。2015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96.2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高于7.9%的全国年均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95家,与2010年相比新增28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262家。新培育十亿级企业2家、亿元级企业60家、“小巨人”企业20家、“成长型”企业22家、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家。四川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实现全市上市公司零的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2010年的42.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6.3亿元,年均增长5.6%。“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74.7亿元,年均增长5.5%,是“十一五”期间的1.5倍。民营工业不断壮大,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96.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96.1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轻工业占比由2010年的15.5%提高到2015年的18.7%,轻重工业比例更加协调。煤电冶建等传统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明显降低,由2010年的64%降至2015年的46%。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天然气能源产业201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0亿元,是2010年的近两倍。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18家,完成产值4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到4.3%。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规上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31.1亿元,占比达到45.2%;其中装备制造企业由2010年的28家增加到2015年的41家,完成增加值18.5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4%,“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6.3%。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155.9亿元,是“十一五”(528.67亿元)的2倍。 截至2015年,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2家、市级29家;新建磷硫化工、煤焦化工研究所和农产品加工联合研发设计中心3家行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相比“十一五”净增2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实现零突破,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51家。“十二五”期间,全市企业获专利授权87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2件。2015年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
4.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宽带通信和无线网络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全光网城市,成功入围“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宽带乡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城镇(乡)光纤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97.7%,宽带覆盖率达到83%,固定宽带接入用户41.8万户,城区家庭宽带达到20M上网能力。3G网络实现城区、乡镇全覆盖,4G网络覆盖所有城区和70%的乡镇。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大力实施两化融合百强企业示范工程、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68家,90%的规上企业初步实现管理信息化,60%的规上企业实现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
5.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十二五”以来,全市工业园区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以达州经开区为龙头,7个县(市、区)特色园区为支撑的“1+7”园区格局。“十二五”期间,园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完成土地“七通一平”近1200公顷,建成标准厂房7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入驻率达到80.8%。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电纺织、食品医药等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集聚效应日益凸显。达州经开区入选省“51025”千亿培育园区并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竹工业园区、宣汉普光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省“51025”500亿培育园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基本完成,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0家。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16亿元。其中,达州经开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8.1亿元,宣汉、大竹工业园区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9亿元、109.3亿元。
6.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5年末,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2.6吨标准煤/万元,较2010年减少1.7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39%。钢铁、电力、建材、煤炭、化工和其他主要用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明显下降。全面淘汰立窑水泥产能,关闭煤矿95个,128家保留煤矿兼并重组成32家30万吨级煤矿集团,累计关闭和淘汰54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实现节能180万吨标准煤。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基本实现钢铁、水泥重点企业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工业重点减排工程全面建成,全市4家燃煤燃气火电企业、6家水泥企业全部配套建成脱硝设施。实施完成减排项目425个,共削减化学需氧量6881吨、氨氮290吨、二氧化硫12619.6吨、氮氧化物12677.7吨,削减比例分别为7.7%、3.2%、20.9%、24.2%。达州经开区成功创建“四川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单位”、“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成为全省唯一首批国家低碳产业园试点园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二)存在的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市工业发展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不足,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1.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产业结构看,我市资源、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业比重过大,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接替产业规模较小,尚未形成本地化的产业关联体系,短期内难以替代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从产品结构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明显不足,特别是冶金、建材、化工等原材料领域,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普遍偏低。从组织结构看,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有力支撑。
2.优势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目前,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企业仅6家,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相对缺乏,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受行业限制,辐射范围偏窄,受宏观经济影响,整体发展放缓,对全市工业支撑引领作用有限。产业布局存在同构化,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企业之间内在联系少,配套协作程度低,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3.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虽然我市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相比省内先进市州,创新平台少,研发能力弱,研发投入不足,重生产、轻创新意识普遍存在,且受区位条件及企业整体效益不高的制约,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较低。
4.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程度不高。部分企业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条件制约,导致两化融合总体程度不高,尚未形成集成化应用,两化融合仍需进一步深化。
5.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新型工业化催生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消费、大数据、云计算、工业设计、科技孵化、金融保险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然而我市支撑工业发展和园区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发展缺少强有力的配套支撑。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一)发展机遇。
国家发展战略为达州工业发展指明新方向。发达国家正在推进实施“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一些新兴经济体利用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面对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双重挤压的重大挑战,我国适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强调创新驱动,坚持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大力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产业提质增效,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指明了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
国家扶持政策为达州工业发展创造新机遇。我市地处西南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2016年出台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金融政策、人才引进、生态补偿等方面给予革命老区大力支持,并鼓励中央国家机关、东部省份、中央企业对口帮扶。达州作为川东北经济区的双核之一、川陕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在西部地区和全省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有利于获得一系列特殊政策支持,必将加快我市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四川省相关政策为达州工业发展提供新支持。《四川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中西部领先的制造业发展高地,分步分阶段推进向制造强省跨越。川东北经济区重点推进油气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提高精深加工率,延长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建设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积极承接成渝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辐射带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这些政策意见的出台,为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出了方向、提供了支持。
区位交通优势为达州工业发展创造新条件。我市地处川渝陕结合部,是沟通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大武汉经济区三大国家级经济区的桥梁和接受其辐射的腹地,联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区域内有襄渝铁路、包茂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道,沿江高铁、包海高铁的建设将使我市成为西进东出、北上南下的十字交叉高铁枢纽,我市新机场也将于2018年投运。交通区位优势的显著提升,将使我市城市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在产业发展、区域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市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创造条件。
(二)面临挑战。
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复杂严峻,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我市当前工业经济以传统型、资源型产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培育期,龙头骨干企业增速放缓,重点行业增加值下滑明显。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稳增长与去产能矛盾凸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任务艰巨。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要素相似,周边地区极易形成竞争关系。“十三五”期间区域间竞相发展的态势将更加明显。我市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等方面面临兄弟城市的激烈竞争。周边的广安、南充、巴中、汉中、安康等各市均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产业,产业同质竞争明显,我市面临省内外临近城市的双重挤压,对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形成了现实挑战。
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规定,开江、渠县、宣汉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万源市属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川陕革命老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传统依靠要素驱动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国家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环保法对领导干部的环保责任要求更高、问责更严。然而,我市传统工业占比较大的现实短期内很难改变,对土地、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形成较大压力,这些都给我市工业快速发展带来较大的困难。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抢抓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机遇,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围绕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12335”总体部署,坚持“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工作取向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转型升级为统领,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两化融合为路径,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培育企业梯队,做强项目支撑,优化发展平台,健全创新体系,推动达州加快形成总量更大、结构更优、质量更好、创新能力更强的现代工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
坚持创新发展。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在技术、产品、业态、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加强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强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坚持协调发展。处理好工业增长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重大关系,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善和提升工业整体质量。
坚持绿色发展。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经济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坚持集群发展。以园区为载体,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引导各类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突出发展主导产业,以错位发展促差异发展,加快培育和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工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统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互动,积极探索军民融合、产城融合新模式,加快达州融入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三)战略定位。
打造三个基地,即中国西部重要清洁能源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和富硒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我市工业规模跨越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载体建设特色突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工业能耗持续下降,两化融合明显加深,基本建成四川省工业强市。到202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工业企业集中度达50%以上。具体指标如下:
表1 达州市“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目标
类别 | 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规模总量 |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 496.2 | 1000 |
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 999.8 | 1700 | |
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654 | 1000 | |
产业结构 | 非资源型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1.4 | 50 |
轻工业比重(%) | 18.7 | 35 |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4.3 | 20 | |
承载力 | 新培育国家级园区(个) | — | 1 |
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 | 50 | |
工业园区建成(平方公里) | 45 | 60 | |
单位工业用地产出(万元/亩) | 100 | 185 | |
创新能力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0.2 | 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 0.15 | 0.5 | |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个) | 23 | 35 | |
高新技术企业(个) | 26 | 50 | |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48 | 58 | |
可持续发展 |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6.72% | 比2015年下降25% |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 | 比2015年下降20%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7.5% | 比2015年下降23%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全国平均水平 | |
两化融合 | 宽带普及率(%) | 38.4 | 65 |
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 68 | 100 | |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 | 68 | |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 | 40 | |
大中型企业ERP普及率 | — | 80 |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集聚化”发展,培育壮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鞋服及其他轻工三大传统产业,做强做优能源和食品两大优势产业。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路径,重点打造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化工千亿产业集群,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百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精深加工等超十亿元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工业新格局。
一、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
(一)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本地材料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微玻纤、玄武岩纤维等主导产品开展产业链招商,积极研发微玻纤、玄武岩纤维新产品。紧密结合快速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门窗材料、防水密封材料、抗菌材料等绿色建材。贯彻落实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配套发展相关新材料产品。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专栏一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
高性能纤维 重点产品:以微玻纤为基础的空气过滤材料、真空绝热板芯材、液体过滤材料、高性能电池隔板、高效微玻纤滤纸、深冷绝热材料芯材、喷涂材料、保温棉材料、建筑网布、防火布、增强用基材等微玻纤制品;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等。 关键技术:高效节能的火焰喷吹技术、纤维混合纺织技术、生物可降解的玻璃纤维棉制备技术、干法真空绝热板芯材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技术、高纯分离提纯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绿色建材 重点产品:新型墙体材料方面,重点发展轻质高强、多功能复合一体化的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多孔保温砌块等砌块类砌砖类产品,轻质多孔隔墙条板、石膏空心条板、纸面石膏板等板材类产品;保温隔热材料方面,重点发展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材料等有机保温隔热材料,泡沫玻璃、泡沫混凝土等无机保温材料,复合型硅酸盐保温隔热材料、泡沫塑料-硅酸盐复合保温隔热材料等复合型保温材料;门窗材料方面,重点发展离线Low-E中空玻璃、在线Low-E中空玻璃和Low-E真空玻璃;防水密封材料方面,重点发展沥青油毡、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和密封材料等;抗菌材料方面,重点发展抗菌陶瓷、抗菌涂料、抗菌地板、抗菌塑料、抗菌玻璃、抗菌不锈钢、抗菌纤维等。 关键技术:高性能泡沫混凝土成套装备和工程应用技术、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隔热技术、岩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隔热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汽车新材料 重点产品:汽车车身用高强度钢薄板、高强度铝合金板材、高成形性能铝合金板材、车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改性PP、PC/ABS合金、改性PC、改性ASA、汽车氟橡胶橡胶管件等。 关键技术:轻质合金成型技术、磷酸铁锂前驱体制备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电子新材料 重点产品:锂电池隔膜、低成本高性能的电极材料、新型电解质、溶剂和添加剂等电池材料;覆铜板材料及电子铜箔、压电与系统信息处理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等元器件材料;光学薄膜、玻璃基板、混合液晶、偏光片、彩色滤光片、高纯电子气体等显示用材料。 关键技术:耐高温、低电阻隔膜和电解液技术,石墨和钛酸盐类负极材料产业化技术,低成本、高效率、大容量、长寿命、安全性高锂电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二)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加快推进安凯清洁能源汽车项目、四川悦安华川汽车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新能源整车及其配套企业。加大对能源化工产业的支撑力度,大力发展能源环保装备产业。引进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企业,推动多功能一体化农用机械、适用于西南丘陵地区的耕种收小型农用机械的研发生产。积极发展电动工具、电器厨具、金属制品和模具等五金工模具产品。力争到2020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
专栏二 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重点产品:开发天然气节能汽车、钩臂车,培育电动环卫车、巡逻车、景区摆渡车等专用车,发展动力锂电池、膜电极、驱动电机、电机控制系统、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新能源汽车用制动器、新能源汽车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发动机及零部件、汽车检测线、变速器、制动系统、汽车仪表、车用轴承、油管、轮胎、弹簧、线束等汽车零部件。 关键技术:安全技术、车联网技术、符合高效运输、节能、环保要求的轻量化整体设计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能源环保装备 重点产品:能源储运设备重点发展大型高效LNG公路运输罐车、LNG低温液体运输车、大型球罐、大型低温贮槽、特种化工容器配套装置等。环保装备重点发展锅炉吹灰器、锅炉脱硫脱硝成套设备及天然气净化设备等能源加工设备与辅助机械。 关键技术:自动机器人焊接、超声波探伤等新技术、新工艺。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农机装备:小型农用机械发展节能环保的耕整机、播种机、植保机、田间管理机、收割机等产品;探索发展植保无人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结合,提前布局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 关键技术:轻简型机械化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小型机械化种植技术和收获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五金工模具 重点产品:智能电动工具、节能环保电动工具等产品;个人护理器具、智能厨具、节能型不粘锅、智能家用电器等电器厨具产品;不锈钢真空器皿、新型不锈钢保温杯、抗菌不锈钢制品等附加值较高的金属制品;铸铁、铝合金锻铸件,冲压模具、注塑模具及模具再制造。 关键技术:有限元分析等模拟技术、精密铸造技术、绿色锻造成形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三)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抓住触摸屏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以触摸屏模组生产为产业切入点向上游延伸,吸引通用照明企业落地,积极为重庆等城市配套生产背光模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及配件产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扩展计算机零部件生产品种和规模,着力引进整机生产企业。培育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信息安防、安全服务等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80亿元。
专栏三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 |
新型光电子显示 重点产品:重点发展触摸屏模组、液晶面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学膜等液晶平板显示产品,积极发展矿山、铁路、工厂、警用等LED特种照明产品,培育发展中小尺寸LED背光模组。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智能终端制造 重点产品:重点发展安全智能手机、三防智能手机、定位智能手机、老人智能手机等特色定制智能终端,引进发展产品外壳、结构件、功能件、声学器件等配套环节,培育发展可穿戴设备等高端产品。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计算机零部件 重点产品:重点发展计算机接插件、USB设备、微型马达、磁环、滤波器等电子元器件,逐步导入光纤光缆等产品,向高端产品延伸,积极发展上游铜箔、玻纤布等产品。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互联网信息服务 重点产品:重点发展商务软件、交通应用软件、医疗软件等的行业软件应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各类信息平台。突破人脸识别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相关技术,重点发展人脸识别安防系统、信息安全网络设备等产品。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四)加快发展医药健康产业。
以建设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达州)示范基地为契机,大力推进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基础化种植,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加大对中药材植物提取研发利用,建立专利保护墙;加大杜仲等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抓住我国大力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系统。力争到2020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产值达30亿元。
专栏四 医药健康产业重点产品 |
现代中药 重点产品:围绕天麻、半夏、白芍、乌梅、百合、桔梗、白芍等道地药材发展精致饮片、小包装饮片、贵细饮片等新型中药饮片,研究开发超微粉颗粒等免煎中药;依托现有企业对其地榆升白片、活力苏口服液、妇康口服液、宝咳宁颗粒、回生口服液、龙胆口服液等优势骨干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提升现有中成药品品质;使用乌梅、川木瓜、毕澄茄、虎杖、姜黄、黄精、粉葛、川佛手等道地中药材发展中药保健品。 关键技术: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超细粉磨技术、超临界萃取、低温萃取技术、大孔树脂纯化分离技术、喷雾干燥技术和有效成分单组份分析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医疗器械 重点产品:积极发展拔罐器、电子针灸治疗仪等中医治疗设备,血糖仪、血压计、颈椎腰椎牵引器等适合家庭及诊所使用的检测康复器械。适时引进发展远程医疗系统,可穿戴生理信息监测设备,可提供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病例随访、检验结果查询等应用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药用辅料和包装系统 重点产品:积极引进胶囊、微晶纤维素等药用辅料及新型包装系统及给药装置生产企业,为本地企业提供配套支撑。发展静脉留置针、输液器、采血管、绷带、手术巾、纱布等敷料及耗材。适时引进气雾剂和粉雾剂专用给药装置,自我给药注射器、预灌封注射器、自动混药装置等新型注射器,多室袋和具备去除不溶性微粒功能的输液包装,家庭常用药的儿童安全包装和老年友好包装等。 重大项目:略。 |
二、改造提升三大传统产业
(一)做精做深化工产业 。
以发展精深加工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按照“精细化、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思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形成,推动企业间配套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重点引进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优势企业和大型项目,适时开发钾盐资源,发展盐卤化工,建立一体化特色化工园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化工产业产值达140亿元。
专栏五 化工产业发展重点 |
天然气化工 重点产品:发展乙烯、丙烯、聚乙烯、聚丙烯、苯酚、丙烯酸及酯、醋酸、醋酐、对苯二甲酸、聚甲醛、吡啶、MDI、甲烷氯化物、有机硅单体等甲醇下游产品,1,4-丁二醇、四氢呋喃(THF)、氨纶、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醋酸乙烯、聚乙烯醇(P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等乙炔下游产品,草甘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氢氰酸下游产品。 关键技术:天然气直接转化技术、天然气重整新技术、天然气制轻烯烃技术、催化加氢技术、高效催化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磷硫化工 重点产品:重点发展MAP、NPK、有机肥、专用肥、缓释肥、生物肥、BB肥、滴灌肥、复合肥料等磷肥产品;食品级磷酸、工业级磷酸、医药级磷酸、高品质磷酸钾/钠/钙盐等精细磷化工产品;利用磷渣生产磷渣微粉、磷渣水泥、磷渣砖、微晶玻璃饰板、凝石、硅钙肥;利用磷石膏生产水泥缓凝剂、全息石膏砌块、石膏板、石膏砖等建材,磷石膏转化制硫酸钾、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 关键技术:余热利用技术、缓释包覆技术、高效分离技术、提纯技术、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盐卤化工 重点产品:重点发展碳酸钾、氢氧化钾、硝酸钾、硫酸钾、复合肥、高纯工业氯化钾、甲酸钾、腐植酸钾、食品级和医药级氯化钾、碳酸氢钾、硫酸钾镁肥等钾盐产品;营养功能盐、碳酸钠、合成洗涤剂、硅酸钠、电解氯化钠等盐卤精细化工产品;特种氟树脂、氟橡胶、氟系列中间体、高档硅橡胶和硅涂料等高档次精细有机氯产品。 关键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食品级无机盐生产技术、电子级无机盐生产技术、医药级无机盐生产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二)调整优化冶金建材产业。
鼓励达钢集团、宣汉金源铁合金等企业,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实施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先进工艺改造。引导冶金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支持达钢集团搬迁转型发展。引导水泥企业减量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理工业废弃物、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及生活垃圾。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型绿色建材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动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市冶金建材产业产值达290亿元。
专栏六 冶金建材产业发展重点 |
冶金 重点产品:钒钛钢铁、钢结构、汽车用钢等高端合金钢和铁合金等。 关键技术:高炉安全长寿综合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冶炼技术、全流程工艺质量数据基础和质量在线综合评价技术、、关烟气除尘技术,余热回收技术,能源管控中心、综合污水再生回用、焦炉烟道气脱硫脱硝技术、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建材 重点产品:高标号等特种水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配件、保温防火等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产品。 关键技术:水泥窑炉高效节能工艺技术、新型节能粉末技术、高品质和专用水泥及制品制备技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制备技术、水泥生产过程信息的现代化控制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三)提优升级纺织鞋服及其他轻工产业。
以国内市场需求为重点,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为中心,围绕服装服饰、男女童鞋和毛针织等优势方向,加大苎麻纺织、鞋服产业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生产企业落户,加快培育本地企业打造全国性品牌;积极丰富产品种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专业园区、专业市场、研发平台的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到2020年,全市纺织鞋服及其他轻工产业产值达90亿元。
专栏七 纺织鞋服及其他轻工产业发展重点 |
苎麻及纺织鞋服 重点产品:服装、家纺及装饰、车饰、家装产品、军工产品、夏画工艺美术等产品,开发保键、多功能鞋服等。 关键技术:苎麻低污染化学脱胶工艺技术、抗皱免烫及消除刺痒特殊工艺技术、苎麻牵切工艺超长纤维整理技术、超细精梳苎麻纤维纺纱技术、苎麻纤维着色技术等。鞋服现代裁切技术、胶粘、热硫化、注塑、模压、缝制技术、等离子应用实现绿色制造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其他轻工产业 重点产品:中高档板式家具,竹木家居制品、高档实木家具、环保生活用纸、低克重高强度包装用纸、信息用纸、功能性特种纸及纸板、珠宝首饰、工艺美术品、饲料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三、做强做优两大优势产业
(一)发展壮大能源产业。
加强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加大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建设天然气创新开发综合利用示范市,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加快申报建立中国西部天然气交易中心。进一步规范和有序开采煤炭资源,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天燃气发电、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建设。推广太阳能、地源和水源热泵技术以及分布式能源与热电联供的应用。力争到2020年,全市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二)做优做响食品产业。
以资源精深加工与深度开发为重点,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核心,按照“产业链延伸、品牌化发展、互联网经营”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发展,并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打造达州食品区域品牌。力争到2020年,全市食品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专栏八 食品产业发展重点 |
粮油加工 重点产品:化妆品用橄榄油,肌醇、植酸、植物多酚、浓缩蛋白、复合氨基酸、各种小包装优质大米、蒸谷米、营养强化米、糙米。 关键技术:先进的油料压榨和萃取技术,籽粕高附加值产品提取及脱毒技术,稻米精深加工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畜禽制品加工 重点产品:冷却畜禽鲜肉、低温肉制品、奶制品、酱卤肉制品,血粉、氨基酸、蛋白饲料,各式肉禽制品和再制蛋,发酵鸡鸭肉、发酵鸡鸭肉香肠及火腿肠。 关键技术:畜禽制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如冷链物流技术、非热力杀菌技术、血液提取纯化活性物质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富硒茶叶加工 重点产品:茗茶、大宗拼配茶、品牌袋装茶、速溶茶粉、茶食品、茶饮料、茶皂素、茶多酚、茶氨酸、茶色素等。 关键技术:富硒茶叶含硒量检测技术、标准化种植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特色果蔬加工 重点产品:果蔬罐头、果酒、饮料、方便休闲食品、果蔬粉、果蔬脆片、精油、糕点、果蔬酵素等。 关键技术:生产设备自动化技术、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 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略。 |
第四章 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健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一)建设城市级云计算中心。
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统筹化和集约化共建共享的方式,建设达州市云计算中心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部署智慧城市各类应用。对已建应用系统,逐步整合至云计算中心,对需新建智慧应用,按照实际需求向云计算中心动态申请计算与存储能力,统一管理,更加有效地共享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全市信息基础设施统一承载。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运维服务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协同整合、运行维护统一保障。
(二)优化基础网络。
一是建设光网达州。全面推动达州主城区、县城、场镇家庭宽带接入网络覆盖和提速,实现家庭宽带光纤到户。提升光纤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水平,加快实施达州“宽带乡村”、“村村通”等民生工程。二是建设无线达州。加大城市无线网络的建设力度,依托本地运营商,扩大4G、WIFI网络覆盖面积,提升带宽速率,实现重点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并向农村延伸。三是建设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推进传感器全面部署,扩大包括RFID感知、位置感知、视频感知网络方面、环境感知网络等感知监控网络覆盖范围,推广物联网应用示范。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积极发展智能制造。
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规划,争取政策支持,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大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数字化、自动化改造力度,开展全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工作。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对接,开展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推动信息技术与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融合,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信息技术与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融合,不断增强生产制造能力,向制造与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
(二)加快两化融合试点示范。
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通过试点示范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工业企业由内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向外部环境、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转移,由单纯制造业向现代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移。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大企业围绕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制造工艺智能化水平。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突出困难,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
(三)实施“互联网+制造”达州行动。
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展“互联网+达州制造”试点示范。重点在特色农产品、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建立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制造”云平台、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鼓励企业向信息技术综合集成阶段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工业设计、技术研发、客户关系、供应链价值链协同、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基于大数据的资源共享、业务整合与决策能力,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
三、加快智慧园区建设
构建园区智慧化发展模式,汇聚园区空间数据、经济指标、重大项目数据、产业集聚数据、科技金融数据等信息,可视化展现园区运行状态,提升园区管理效能。创新园区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中心,建立集政务服务、人才培训、孵化器平台、国际化服务、投融资服务、产业链培育等在内的快速成长环境,为企业提供贴心便捷服务。推进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原材料供应、技术研发、市场开发等各运营环节的优化整合,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吸引力,提升“1+7”园区竞争力。
第五章 构建空间发展新格局
一、打造“一核、两翼、三带”空间布局
图1 达州市“十三五”工业发展布局图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和现有产业基础,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联动调整,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逐步延长产业链条,以产业链的延伸与关联性在地域上布局工业发展,形成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打造和完善“一核、两翼、三带”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打造新兴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围绕各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整合集聚相关企业,并带动配套产业发展,走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之路,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园区发展格局,实现区域错位发展。
一核:即工业发展核心区,包括达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川区、达川区,该区域是达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比较便利,人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承载力较强。未来将进一步壮大以达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通川区、达川区协同发展的主城区工业体系,重点发展天然气能源化工、硫磷化工等精细化工产业、汽车整车及配套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工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两翼:1.达州北部工业发展区包括以达陕高速公路为纽带的万源市、宣汉县,该区域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天然气、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但部分区域受土地开发限制,适于特色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目前重点发展产业有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等。未来发展将重点围绕天然气勘探开发、微玻纤新材料及其制品、富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能源环保装备及风能等新能源产业。2.达州南部工业发展区包括以南大梁高速公路为纽带的大竹县、渠县、开江县,该区域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制造业基础较好,同时靠近成渝,交通较为便利,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适合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先进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未来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农机装备、专用装备、高端工模具等)、纺织鞋服、智能电器厨具、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
三带:壮大宣汉县—达州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带,打造达州经开区—达川区—大竹县—渠县电子信息产业带,推动万源市—宣汉县—通川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带突破发展。着力构建达州工业走廊,形成未来全市经济发展的大产业集聚区。
二、培育九大优势产业集群
强化招大引强和企业梯度培育,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引导优势产业、企业、资源和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是推动煤炭、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巩固发展现有产业集群;二是延长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产业链,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培育打造能源化工“千亿产业集群”;三是推动微玻纤、玄武岩纤维集群式开发,培育打造纤维新材料及其制品“百亿产业集群”;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零部件产业、农机装备、能源环保装备、五金工模具制造,培育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百亿产业集群”;五是推动达州经开区、达川区、大竹县、渠县电子信息,通川区、宣汉县、万源市富硒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大竹县纺织鞋服等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多个超十亿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形成能源、精细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富硒食品精深加工、纺织鞋服、冶金建材九大产业集群,全市工业逐步摆脱对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的依赖。
专栏九 产业集群发展指引 |
1.能源产业集群。依托宣汉县、万源市天然气资源优势,支持中石油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和中石化普光气田勘探开发,推动达州资源性企业合作勘探开发页岩气,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成全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供应基地和最大的硫磺生产基地。以达州经开区川投燃气、志能祥赢节能环保科技等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进燃气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冷热电联供能源站建设,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打造“国家天然气创新开发开发利用示范区”。支持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建设,推动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和建材工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风电、光伏新能源。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2.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达州经开区为载体,以低碳、集群、高端发展为导向,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循环利用,建设绿色循环化工园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等精细化工产业,建设智慧化工园区,打造中国西部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3.新材料产业集群。以达州经开区和达州普光经开区为载体,建设纤维新材料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微波纤新材料、玄武岩纤维新材料及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高分子化工新材料、建筑节能新材料,鼓励发展电子新材料和汽车新材料,加快大竹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发展,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4.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达州经开区、大竹经济开发区、渠县工业园区、普光经开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农用机械装备、能源环保装备产业,突破发展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以开江县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电动工具、金属制品、高端工模具、智能家电厨具等,积极发展铸铁、铝合金锻铸件生产和模具再制造,打造成渝经济区先进制造产业基地。 5.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渠县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材料和器件,培育发展智能终端制造、智能安防等产业;以大竹经开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计算机零部件产业、智能终端设备及配套产业;以达州经开区为载体,着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以达川空港新区(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3C产业集群发展;依托达州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培育发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打造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基地。 6.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通川区和万源市合作,联合共建飞地园区,实现资源整合。万源市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基础化种植,建设中药材种植GAP认证基地,形成中药材原料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中医药。以魏兴食品药品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新药和中药保健品,医用辅料生产、医疗器械,以及医药物流、健康产业,逐步实现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全产业链开发。建成秦巴地区道地中药加工生产基地、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达州)示范基地。 7.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达州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发挥万源市、开江县、渠县、大竹县、达川区等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实施资源就地粗加工,推动精深加工向园区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实施质量振兴和品牌带动战略,加快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大力提升食品质量,创建达州食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秦巴山区富硒食品品牌,推动食品工业向“名、优、特、新”方向集群集约发展。 8.纺织鞋服产业集群。以达州经开区轻纺孵化园以及大竹川粤国际皮鞋产业园、西部皮鞋城、苎麻纺织园为载体,依托玉竹麻业、南国印染、雅康家居等企业,招引国内外纺织知名企业,利用华蓥山电厂蒸汽,积极引进刺绣、印染企业,重点发展苎麻纺纱、织布印染和品牌鞋服三大产业,加快纺织印染向服装深加工方向发展,打造“中国苎麻产业集群地”、中国西部鞋服纺织产业基地。 9.冶金建材产业集群。冶金建材产业是达州的传统优势产业,经济新常态下,以集约发展为导向,以行业转型提升为目标,严格行业准入规范条件,加快高污染等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退城进园、绿色化改造,推动不同产业的园区化集聚,实现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和建材工业深度融合。 |
三、加强特色园区建设
加强“七通一平”、标准厂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优化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产城融合、园区互动发展,提升园区投资吸引力、项目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持续推进城区企业退城入园,引导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提升产业关联度和集聚度。推动小微企业入驻园区孵化平台,促进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梯次壮大。推动产业园区升级,支持达州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工业园区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工业企业集中度达到50%,达州经开区建成“千亿产业园区”。
专栏十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指引 |
达州经开区: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协同发展,按照“核心企业-产品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打造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硫磷化工等精细化工产业,汽车整车和发动机、发动机缸体、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加快发展玄武岩纤维新材料及制品、绿色建材、电子新材料和汽车新材料,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燃气发电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通川区工业园区:做好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发展,建成绿色食品加工园、医药健康产业园和食品医药物流园,形成“一区三园”的产业空间格局。推动生物医药健康、富硒食品精深加工两大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型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新药和中药保健品研发生产,医用敷料和医疗器械生产,健康服务等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逐步实现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全产业链开发;做大畜禽、果蔬、食品饮料等富硒食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为达州食品药品精深加工及流通企业提供冷链仓储及相关配套物流服务;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达川空港新区(工业园区):加快达川空港新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和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点发展3C产品制造、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仪器仪表以及消防应急装备、汽车内饰件、汽摩覆盖件等。依托达州新机场和主城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设空港经济区,发展航空物流、航空食品加工和配餐。积极发展乌梅深加工,开展枸橼酸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开发新型酶制剂、添加剂和保健品,发展绿色生物医药。培育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包装产业。 达州普光经开区:以普光工业园和柳池工业园为载体,依托宣汉天然气、硫磺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天然气勘探开发、硫磺深加工产业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制造业,加快发展微玻纤新材料及制品。适时推动钾盐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铁合金特色产业园,积极引进能源环保装备企业,推动达州普光经开区创建循环经济园区。 万源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基础化种植,建设中药材种植GAP认证基地。围绕特色生态工业,重点发展富硒食品精深加工和中医药产业,推动道地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和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富硒食品加工业,推动食品工业向“名、优、特、新”方向集群集约发展。加快发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及配套产业,积极发展风能等新能源产业。 大竹经开区:推动大竹经开区提档升级。推动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智能化农机装备以及风电装备、矿山纺织专用设备、环保工程机械等专用装备制造,创新发展超精密数控机床和与汽摩配套相关的车用橡胶管、油管、节能环保电缆、汽车覆盖件等产品,大力发展计算机零部件产业、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加快发展苎麻纤维、纺织鞋服等。 渠县工业园区:加快渠县工业集中区和李家渡盐化工专业园区建设,推进相关产业向产业园区聚集或搬迁。推动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新型光电显示、智能终端制造产业,打造“电子元器件——智能电子产品——智能整机产品”产业链,培育壮大工业机器人、农用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开江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健康家电产业园,推动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提档升级,协调发展任市、回龙辅助园以及讲治小微创业园,加强与万州联动发展,重点发展电动工具、金属制品、高端模具和健康家电。 |
第六章 重点任务
一、实施转型升级工程
(一)坚持创新驱动引领。
加大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和关键领域,推动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多种方式,开展协同创新。统筹军民产业资源,打通军民融合创新渠道,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推动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速产品结构转型,发挥工业发展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升级核心产品、研发前沿产品。推动组织结构转型,强化机制创新,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开展合作,打造通川灯影、开江油橄榄、万源富硒农产品等品牌,推动集团经营。
(三)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大力实施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建设,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企业对标先进、升级标准。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实施企业品牌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树立一批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打造“达州制造”知名工业品牌。
(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提高产业效率、降低产业成本、培育新型业态,鼓励国内银行、证券、保险资金、各类投资、基金等参与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开发、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支持工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着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法律咨询、信用评估、勘查设计、工程咨询、广告会展、培训认证等商务服务业。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实施企业培育工程
(一)帮扶重点企业。
每年挑选一批规模较大、市场潜力大、成长性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实行市、县联合挂点帮扶,组建帮扶小组,建立联席会议、现场办公会议、限时办结、督查督办、考核激励等帮扶工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申请国家级及地方重大项目和专项扶持基金。支持重点企业通过公开上市、发行债券、票据、并购重组等多渠道汇集发展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围绕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二)引进龙头企业。
以特色产业园区为重点,针对特色优势产业的关键缺失环节,策划一批重点招商项目,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加强与大型制造业企业高层的定期互动和交流,推行代理招商、合作招商、以商招商,积极引进中央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型民企、上市公司。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整合、延长和优化,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
(三)扶持小微企业。
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四川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建立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培训机构。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医药健康、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园区企业孵化功能建设,提升技术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围绕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小微企业。
三、实施载体提升工程
(一)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
规范园区建设标准,力争达到“七通一平”水平,探索建立煤、水、电、气、油和物流等生产要素的长期保障机制和价格优惠机制。推动集中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产业工人食宿需求。积极引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及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投入,共同推进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染处理设施、标准厂房等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二)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各园区特色产业,推进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每个园区建成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场所,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创业服务、培训服务、融资服务、产品展览展示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建立区域工程创新中心,重点推进具有孵化器功能的科技创业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创新驱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平台,着力突破产业化瓶颈。
(三)加快园区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园区市场化运行机制,围绕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各工业园区聘请专业团队或组建股份制园区管理公司,加强人才引进和内部挖潜,试行领导干部年薪制和年度考核制。探索区镇合一新模式,推动园区所在乡镇、街道的行政机构与园区管理机构组建领导小组,有条件地区试行机构合署办公,完善工业发展协调机制。鼓励达州经开区率先与成都、重庆自贸区展开合作,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的“溢出效应”,挖掘园区对外开放合作新渠道。探索“飞地”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赢。
四、实施项目推进工程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为重点,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的优势,加强项目信息对接,做实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参加重点行业协会、商会的相关活动,与重点企业建立定期联系;在达州策划专业论坛、会议,吸引相关企业现场考察,做好项目对接和投资环境推介。在坚持传统的线下招商方式基础上,积极采用“线上招商”方式,在微博、专业网络论坛、网络媒体上传播招商讯息,搭建招商洽谈、项目咨询、企业落户的统一网络平台。
(二)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加大对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促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土地、环评、能评、资金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工业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确保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探索逐步取消前期土地扶持政策,适当提高土地出让价格,根据项目达产后实际产出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资助,有效提高项目的带动作用和贡献度。
(三)加强项目储备工作。
按照国家、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发展方向,加强市场调查分析,把握重点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全市产业现状,不断研究和提出新的建设项目,完善储备项目库。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查看等方式了解储备项目情况,动态调整储备项目库。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做早做实项目选址、土地预审、环评、立项等前期工作。
五、实施绿色发展工程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引导“1+7”园区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以高值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进粉煤灰、冶炼渣、冶金尘泥、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的深度资源化利用,组织对废旧塑料、废橡胶、废旧金属、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电池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鼓励企业发展再制造产业,提高在役装备使用寿命。推进煤电、钢铁、建材等行业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消纳及再资源化等功能,强化行业间跨界耦合发展。
(二)推进节能节水降耗。
组织开展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省千户工业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抓好工业节水、节能、降耗指标的落实,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通过“阶梯价”等手段促进企业节水、节能、降耗,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组建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为重点企业提供节能诊断、设计、改造、运行等服务。积极争取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试点。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手段,倒逼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三)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
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消减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质,加强对排污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针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推动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同时提高新建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引进和推广清洁高效制造工艺、短流程绿色节材工艺以及无废弃物制造技术,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六、实施要素支撑工程
(一)开源挖潜工业用地。
做好土地征收工作,在可用土地指标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可供利用土地的开发,努力拓展工业用地空间。通过申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向上争取更多的土地指标。鼓励发展节地型产业,引导企业严格执行规定投入强度,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应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支持企业开展“零耗地技改”和“零土地招商”,鼓励企业合法利用现有厂区和厂房进行改扩建,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对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工业用地,给予企业入园扶持资金奖励。
(二)全力保障能源供应。
积极争取天然气资源合作勘探开发、税费分享、指标留存、收益留成、用气价格、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天然气留地加工转化合同协议机制。加快管道设施建设,落实天然气降价政策。实施好直购电、丰水期富余电消纳等电力政策。建设可靠、稳定的动力网,加大高压送、受电主通道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进一步完善以500千伏电网为支撑、220千伏环网为市级骨干、110千伏环网为县级骨干的城乡输配电网络。
(三)完善交通物流体系。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与民航、铁路、公路等单位协调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建设、运营铁路专用线,提升物流配套能力。积极申建达州海关,培育和引进口岸中介组织,切实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工业转型升级和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市经信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负责指导、规划、协调、服务等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和达州经开区参照组建领导小组,履行主体责任,建立统筹推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相关工作开展和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快完善各市级部门(单位)的信息系统,形成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准入标准等信息的横向互通制度,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的信息共享,强化政府对工业和信息化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考核选拔制度。
按照全市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对各县(市、区)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对重点工业发展区域要加大主导产业占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均工业增加值、利税、信息化指数、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等指标的权重;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非工业发展区域则可降低投资、工业等指标考核权重。要加大在主攻产业上引进、培养、选拔干部工作的力度,优先选拔一批懂工业、会管理、重实干的优秀干部进入工业战线。
(三)建立健全行业组织 。
加强重点行业协会建设,搭建企业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积极引导行业自律、减少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加强与国内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获取各类行业相关信息,协助政府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献言献策,向企业传达相关政策法规。
二、强化政策支撑
(一)财税政策 。
增加财政资金扶持。完善市、县(市、区)两级支持产业发展与项目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逐年扩大市、县(市、区)两级工业发展资金的规模,提高工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效果,建立达州市产业振兴发展引导基金。重大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省以上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按下限执行。
发挥税收政策效应。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层面税收优惠政策,对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套科研经费等可列入成本,科研创新经费、设备折旧和职工培训费用可按相关规定税前扣除。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全面落实“营改增”、出口退税等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二)金融政策 。
支持企业开展间接融资,完善“园保贷”融资模式,扩大试点范围,加大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扶持效应,尽力破解融资难与贵。培育、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私募股权(VC、PE)、并购重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挂牌、上市(IPO)和增发(SEO)等方式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类民间资本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采用“1+N”的方式,搭建一个总体的投融资对接平台,通过举办一系列专业性的对接活动,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公私募)等各类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投融资对接。
(三)人才政策 。
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重要抓手,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编制达州市工业发展重点人才目录,制定年度人才引进计划,整合全市各类人才政策资金,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性的优秀企业家,大力引进培养一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西南职教园的作用,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定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式”培养技术人才。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培养企业紧缺人才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协调解决引进人才在医疗、保险、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土地政策 。
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建立政府主导的土地退让收购制度,对闲置厂房和土地进行依法收储和合理流转,建立新增土地指标配给与盘活存量土地数量挂钩机制。探索建立工业用地分期分阶段供地、先租后让、弹性年限、差别化低价等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单位用地、能耗、全员劳动生产率、排放等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贡献率大小分行业、分类别配置土地资源。
三、创新推进机制
(一)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由市级政府部门牵头,联合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加强调查研究,每年实施重大关键发展课题专项研究,特别是开展工业竞争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专题研究。加强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等市级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各园区之间的协调配合,增强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保障产业政策的联动推进、功能互补及整体优化。在达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工业和信息化咨询分委员会,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二)严格监督考核机制 。
市监察、督查部门对各地、各部门(单位)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情况不定期进行明察暗访。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政策实施反馈机制和重点项目目标管理问责机制,优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每年末,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组织考核检查推进工作。
(三)建立目标责任落实机制。
按照五年发展目标,分解每年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确定工作推进措施和责任,由各县(市、区)政府及下属责任部门组织落实。建立健全工业考评体系,提高工业考评在各县(市、区)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强化工作督查机制,针对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企业培育、配套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每年上、下半年至少开展1次督查督导。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