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新开工12个项目、竣工投产8个,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发全面推进,商贸物流园建材家居五金城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滨湖路一期完成主体施工、二期加快建设,达宣快速通道二期、西华大道西延线有序推进,2984户10217名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入住新居,县职教园区、县中医院迁建等民生工程加快建设,《梦回巴国》大型歌舞剧加快编制……
盘点2017上半年,成绩可圈可点,令人欣喜振奋。
有数据为证:2017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7亿元,同比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6亿元,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162.1亿元,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亿元,增长13.6%;服务业增加值43.5亿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9元,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7元,增长9.2%……实践证明,宣汉县确立的实施“兴工强县、开发扶贫、全域旅游‘三大战略’”,推进“县城和南坝、普光经济开发区和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开发区‘双核双区’建设”是符合该县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径,必将引领132万宣汉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一区三园 县域经济提速增效
现场掠影:金秋时节,行走在宣汉普光经济开发区柳池工业园和玻纤产业园,处处涌动着发展的强劲脉搏:建成的企业内机器高速运转,工人忙碌生产,一车车产品运出园区奔向全国各地,在建企业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场面令人震撼。
“宣汉县投资环境好,服务质量高,我们愿意在这里创业发展!”达州拓普节能建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董书贵赞不绝口。
五年来,普光经济开发区由小到大,从大变强,成功纳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500亿元量级)发展计划。截至目前,普光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年均增长17.64%;入驻企业65家,年均增长24.3%;竣工投产企业48户,年均增长17.43%;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360.02亿元,年均增长16.33%;新增“七通一平”面积5093亩,建成区面积拓展到8.5平方公里。
延伸阅读:县域要发展,关键在工业。宣汉县紧紧抓住工业富县“牛鼻子”,深入实施“兴工强县”战略。根据经济开发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培育方向,做大做强普光经济开发区,形成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柳池工业园、南坝工业园“一区三园”竞相发展新格局。“一区三园”一园一套人马,企业各展优势、发展各个突破、经验各具特色而又统筹协调。
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办园思路,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依托宣汉县丰富的天然气、富钾卤水、硫磺等资源优势,打造全国首个微玻纤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全国最大的不溶性硫磺生产基地和中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柳池工业园主要发展合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打造合金产业基地、装备式建筑建材基地和川东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南坝工业园重点发展天然气净化及配套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土家族特色民俗产品等旅游产品加工、文化产品加工产业,建设专业集中区。
标准厂房明亮宽敞、道路交通畅通无阻、配套绿化相映成趣……宣汉县坚持“基础先行、适度超前、滚动开发”原则,通过财政性投入、招商引资、向上争取、 (紧转第十版)(紧接第一版)融资贷款等多种渠道,累计投入1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着力筑巢引凤来栖。截至目前,已完成园区道路18.5公里,及道路油化、绿化、彩化、亮化工程,修建桥梁3座。完成柳池园区整体场平6234亩,建成门气站2座,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110KV变电站各1座,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开发区基本实现了水、电、气、路、通讯“五通一平”目标。
院校合作成果丰硕。挂牌运行宣汉县微玻纤新材料研究院、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西南分院,带动县属工业技改升级、转型发展,涌现出琦云药业异地扩建、通力机械转型突破等典型。2016年,全县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35亿元,占县属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4%,较2011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园保贷”、PPP项目、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融资模式冲破融资瓶颈,助力工业新发展。截至目前,通过“园保贷”已成功放贷1150万元。完善产业扶持政策,设立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充分发挥工业发展资金引导作用,加强对重点企业予以扶持和倾斜,及时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积极引进优质物业公司,切实搞好园区安保和管理工作,及时做好道路、通讯、管网维护,努力营造园区企业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确保园区企业健康发展。
精准“绣花” 脱贫攻坚稳步推进
现场掠影:白墙灰瓦小别墅,水泥路到家门口,家家喝上自来水,通信网络全覆盖……这是宣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真实写照。
客厅、卧室、储物间、厨房装饰一新,电视、洗衣机、饭桌有序安放,棉被、衣柜等一应俱全……踏进峰城镇寨扁社区陈美善75平方米的新家,暖意浓浓。
不止陈美善一家,宣汉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以“钉钉子”精神,下“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细致入微,帮助1万多名贫困群众搬进新居,取得了脱贫攻坚阶段性胜利。
这五年,宣汉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朝着全面小康迈进。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221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3747元。这五年,宣汉脱贫奔康攀越新高,全域攻坚全面打响。55个贫困村精准退出,贫困人口由20.94万减少到10.34万,实现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受到全国政协扶贫政策性调研组、国家发改委易地扶贫搬迁督查组充分肯定,成功创造脱贫攻坚宣汉路径、宣汉做法、宣汉经验。
延伸阅读:宣汉县以同步小康为统揽,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实施“开发扶贫”战略,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贫困群众普遍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去年初,宣汉县出台了《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先后引进“七里牧场”“梦仙园”等亿元级农业产业项目,扶持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专合组织500余家,带动全县近万名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就地务工等,实现稳定增收。
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时怕担风险、不愿尝试的心理,注重发挥能人带动效应,积极培育本土能人,努力吸引在外乡友回乡创业,充分发挥致富能人在聚集资金、汇集技术、凝聚人才、搞活产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让他们带领贫困群众共同发展。成功培育茶河镇圣水村致富能人王策,下八镇米岩村创业能人符纯珍,塔河镇在外乡友王舜等典型,形成了能人创实业带动群众创家业的全民创业生动局面。
坚持“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思维,实行“强村帮弱村”机制,充分发挥全县先进村在经济、产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对贫困村进行全面帮扶,目前全县已结成82对“村村帮扶”对子。建立“强企帮弱村”模式,采取“一企一村”“一企多村”“多企一村”等形式,通过合作开发、产业推动、商贸带动、帮助招商、定向就业等途径,促进结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目前已有83家企业投入到52个贫困村的脱贫事业中。
同时,积极探索高效利用扶贫政策,创新实践了“资产入股+收益分红”脱贫模式,按照“资金入股、配股到户、保底分红、脱贫转股、共享收益”原则,整合各类扶贫帮扶资金作为入股资金, (紧转第六版)(紧接第五版)量化成股权后投入辖区内合作社(企业),让贫困户变成股东,从合作社(企业)的产业发展中分红受益,实现了“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坚持做好农村资源利用这篇文章,积极鼓励贫困村、贫困户主动创新,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破解贫困群众收入难问题,成功探索出“种养托管”模式、“互联网+农产品”发展模式。在全面落实政策保障兜底的前提下,广泛推进企业力量为贫困户生活保障“买单”,成功探索出大企业“用工+社保”脱贫模式,推动贫困户变产业工人,实现贫困户既拿工资又享社保,直接脱贫增收。
一区多点全域旅游亮点纷呈
现场掠影: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观雪,行走在宣汉大地,处处皆景美如画,画中穿梭醉游人。巴山大峡谷,风光迤逦、美不胜收,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岭脊峰丛甲天下,峡谷秘境醉人间”;峨城竹海清秀挺拔,一碧万顷;马渡石林平地突兀,千姿百态;香炉山、四望山、文山、峨城山雄奇险秀;前河、中河、后河清柔相依……
记者从宣汉县旅游局获悉,今年国庆、中秋假日,全县共接待游客40.7万人次,同比增长57.2%,实现旅游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61%。自驾游、城郊游、自助游、骑游已逐渐成为国庆、中秋假日旅游的主要方式。
延伸阅读:宣汉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大旅游、大景区、大产业、大聚集”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打造巴山大峡谷龙头景区核心工作,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推进全域全景拓展、龙头景区集聚、基础设施配套、产村农旅融合发展,不断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目前,该县成功列入第二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荣获“2016四川旅游产业旅游区县十强”、红三十三军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已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4家、2A级旅游景区1家,A级景区数量居全市第一,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区多点”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该县根据全县旅游资源分布格局,突出全域景区化思路,高起点规划编制完成《宣汉县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巴山大峡谷总体规划、下八镇乡村旅游、香炉山片区、马渡关石林景区、清溪宏文村等区域规划,着力发展东北部片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中部片区乡村观光旅游、西部片区生态文化旅游、南部片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形成“四大片区”整体布局、分片开发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坚持“打造一个景区、带动一批产业、活跃一带经济、实现一方脱贫”的原则,布局实施了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力争2018年底开门迎客,通过3—5年努力建成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和川渝鄂陕结合部的“龙头景区”,直接带动景区3.8万人脱贫致富,间接带动周边10个乡镇近9万贫困群众脱贫奔康。观光索道、云端度假酒店、雪村院落、滑雪场、戏雪场、狩猎场、低空飞行等招商项目已全面启动,景区所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正在热火朝天推进。
按照“依托乡村建景区、围绕产业兴旅游”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新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黄连村土家新寨、明月乡荷塘月色、下坝镇米岩村花海等农旅结合示范典型,创建庙安八庙村、马渡关石林社区、茶河乡圣水村为核心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洋烈新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村)9个,省级三星级以上农家乐、乡村酒店67家、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21家、民宿旅游达标户20家,辐射带动周边近5万群众增收致富。龙泉黄连村土家新寨、鸡唱坪村成功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巴山大峡谷景区创建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入选“2016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黄连村、罗盘村、牛背村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双核+八镇城乡统筹加快推进
现场掠影:国庆前夕,经过20多个月的奋战,位于县城川孔子广场北岸的滨湖路一期主体施工完成,沿街市民再次见证了城市建设的“宣汉速度”。
建设滨湖路是宣汉县实施县城“三路三片三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大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回应群众期盼的重大民生工程。
滨湖路设计范围为县城江口湖沿岸,始于梨湾溪,经川孔子、北门码头、坨坨嘴至江口大桥,全长5025米,景观面积约9.8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市民提供一处新的休闲场所。
延伸阅读:宣汉县十二届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大力实施统筹城乡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由“单城带”向“十镇推”转变的全新理念,构建以县城、南坝为核心,樊哙(渡口)、土黄、峰城、胡家、双河、普光(土主)、天生、厂溪8个中心场镇为重点的“2+8”城镇建设体系。截至目前,滨湖路一期完成主体施工、二期加快建设,达宣快速通道二期、西华大道西延线有序推进,鱼禅寺公园启动招投标工作,张家坝片区主体封顶;南坝小城市和胡家等8个重点场镇加快建设;“达推方案”完成投资8.64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58.2%。
2017年,宣汉县城乡规划提档升级。“多规合一”正在修改完善规划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完成初步设计。西区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北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张家坝控制性详细规划正抓紧修改完善。龚家明月坝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形成汇报方案。启动绿地系统、城市停车设施建设专项规划;黄金槽至胡家坝片区城市设计及控规已完成地形测绘。
乡镇规划覆盖全域。南坝镇总规修编完成;胡家、双河镇总规修编方案已经市专家评审会议通过;其它“2+8”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方案经专家评审会议通过。完成了扶贫新村(聚居点)52个规划编制工作。完成1:500地形图测量30件,建筑定位放线验线15件,土石方测量440万立方米。完成初步设计审查96万平方米,建筑节能专项验收15万平方米;对蜀道申遗路线进行了再次认证,确定了保护规划和整改规划的范围。
保障房建设有序推进。红军公园、观湖长廊、巴人大道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竣工;张家坝片区棚户区项目正在实施装饰工程,预计11月底前全面竣工;百节溪棚改项目主体封顶,正在进行装饰工程;北部新区棚改项目正在实施基础工程。发放租赁住房补贴50户。
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周边、龙背村取水点、渔禅寺公园西大门、滨湖路二期等项目征拆工作。共计完成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拆迁940户96963平方米,已完成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户458户,西区1、2号安置点分房940套。
农村危房改造下达任务数3449户,补助资金6484.71万元。截至目前,已开工3129户,开工率90.72%;竣工2354户,竣工率81.69%。南坝镇已启动40米大道前期手续办理等工作;帝师文化公园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绿化;唐家湾新区1号道路已完工,2、3号道路正在进行平场。胡家镇启动云城寨公园一期建设,推进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快速通道完成前期工作。双河镇八角路“三化”工程完成前期工作,农居打造前期方案已审定,蓝莓基地旅游景点步道全面投入使用。
补齐短板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现场掠影:“圆圆的月亮升起来哟,熊熊的篝火燃起来!穿山的号子吼起来,土家的摆手跳起来!摆手哟!摆手,摆手!嘿!嘿……”当下,行走在宣汉,时常听见土家人激越的歌声,看到干部群众跳巴人舞的身影。
宣汉县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有4个土家族乡镇、8万土家族人口。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巴人舞,是土家文化的精华和千百年来土家人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该县通过“穿巴人服、唱巴人歌、跳巴人舞”的“三巴”活动引领带动,让巴文化在宣汉大地有实实在在的文化内容。
2017年,宣汉县文艺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精心创作表演的小品《挖穷根》进入全省小品大赛决赛,同时参加了农民艺术节。情景剧《乡村“小喇叭”》作为主打节目参加了新华社“党的声音,党的信仰”文艺晚会。《梦回巴国》剧目方案已基本形成,现已启动基础建设,力争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舞美、机械、视频、音乐、服装、道具的制作。
延伸阅读:近年来,宣汉县牢固树立“发展为民”理念,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5800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基本形成了“一纵一横”主骨架、“四纵八横”国省县公路等级并联网。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巴山大峡谷内环线、达陕高速新增新华互通、普石路、达宣快速通道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乡村道路深度延伸,完成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70.4公里,实施村道改造215.8公里,完成村道窄路加宽56.8公里。
全县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在60%以上,林业产业产值36.02亿元,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450元。成功创建全省绿化模范县、全省林业产业重点县。初步形成以樊哙、龙泉、三墩等乡镇为主的高山区中药材产业带,以下八、南坝、红岭等乡镇为主的中山区特色干果产业带,以国家森林公园观音山、峨城竹海景区为主的低山区森林旅游与食品产业带,全县林业产业基地达到151万亩。建设各类水利工程5460处,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打好教育、卫生两张民生牌,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级诊疗有序开展,贫困人口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达100%,今年1至9月,固定资产项目入库7.6亿元,占任务1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亿,占任务的92.3%;向上争取资金完成2244.29万元,占任务的112.90%。县中医院迁建项目门诊综合楼和医技楼主体已完工。加快乡村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实现全县乡镇卫生院达标率100%,已完成58个预脱贫村达标卫生室建设,探索构建“N+1+4+10”区域远程医疗体系。2013年,宣汉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016年,跻身全国县级医院综合竞争力第94位。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大班额化解初见成效,高考成绩再创辉煌,惠民政策全面落实。2017年普通高考,本科裸分上线3439人,比去年增加280人,石灵逍以648分勇夺川东北五市文科第一名,10人被清华、北大录取,597人被国家“985”、“211”重点高校录取。职教高考,本科裸分上线89人,占参考人数的17.3%;其中农学专业向仕霞以656分获全市职教高考第一名。新建中心幼儿园7所,改(扩)建中心幼儿园15所,新(改、扩)建教学及生活用房27.5万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房851套,宣汉二中高中部、胡家中学、胡家镇二完小投入使用。组织申报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项。
每年开展百余场“送文化下乡”活动,以贴近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宣传正能量,提升群众的人文素质。全县共建成了5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91个村级综合文化室和农家书屋、102个社区书屋,完成了352个村的“村村响”建设任务,50000户电视户户通设备安装,1个应急广播平台建设,31个公共服务网点建设,1座无线电视地面发射塔。修建全民健身路径40余条;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0余处。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现场掠影:“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家礼十循”、“现代二十四孝”……走进明月乡大渔池村,一幅幅悬挂于农家院落的道德标语和家风家训牌匾格外醒目。
针对部分群众不讲诚信、不懂法规、不知感恩突出问题,去年以来,宣汉县创新开展了“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着力探索精准扶贫的“宣汉样本”。
“今年你家挂红灯笼了吗?”一时间,这句问候成了宣汉城乡大地上风行一时的“流行语”。宣汉县在每年腊月廿,以村为单位评选道德模范户、达标户,颁发特制大红灯笼,带动村民形成好风气。去年末,全县评选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村(社区)73个、模范户59365户、达标户207779户,涌现出“全国文明家庭”符纯珍家庭、“全国最美孝心少年”丁燕、“四川好人”王永清等一批先进典型。
延伸阅读:近年来,宣汉县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广泛评选出“好儿媳”“道德模范”“感动人物”等一批叫得响、示范性强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群众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风尚,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广泛开展“晒家训、亮家风”“除陋习、树新风”“孝老爱亲”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利用车站、码头、图书馆、电影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银行网点、公交站台等公共平台,积极宣传道德知识、道德规范、道德礼仪,营造“诚信、守法、感恩”教育的强大声势,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风清则气正,心齐则事成。近年来,宣汉县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重点、求突破,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奔康路上争先锋”活动,扎实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进年”、“党建扶贫攻坚年”、“固本培元强基年”建设,强力推动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行的“1+10+N”教育培训模式、“多向着力”激发干部活力、用好“农民夜校”抓实农民教育等三项工作被全市推广。鲜明“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公认”用人导向,加大在重大项目、急难险重、脱贫攻坚等工作一线锻炼、识别和使用干部的力度。换届以来,126名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43名优秀基层干部选拔到县级部门任职。大力实施后备年轻干部培养计划,储备培养科级领导干部250余名,压担培养32名“90后”年轻干部,在每个村(社区)培养2名后备干部。差异性安排40余名卸任干部到重点工程、重点工作指挥部等一线担当重任,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充分发挥退休干部桥梁纽带、参谋辅助作用,畅通退休干部参政议政渠道,实现退休干部退岗不褪色。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宣汉县着力构建立体监管体系,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先后出台严禁党员干部职工大操大办宴席、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涉农惠民项目资金监管、扶贫资金监管等“问责办法”,积极完善“阳光积分制”评定低保动态管理新模式,探索建立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运用科技手段实施“互联网+阳光扶贫监督”,切实强化权力约束、运行监管,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成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4个巡察组,切实延伸监督触角,建立定期研究汇报、问题线索处置、成果运用、巡察干部管理监督等巡察工作机制,推进巡察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截至目前,累计巡察乡镇5个、县级部门7个,累计开展个别谈话793人次,受理群众反映410件,发现问题线索41件,移交县纪委26件,目前已立案14件。彭智力 张平 胡果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