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泥巴一碗饭,种上一年管三年。”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的达州市开江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有“巴山小平原 川东小天府”之美誉,自古流传的民谣更是表达了开江县作为“川东粮仓”的骄傲。
近年来,开江县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创新升级,业态协调融汇,环境绿色低碳,全域开放发展,资源共享共生”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上了一条“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之路,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在“变与不变中”衍生蝶变。
突破传统:“稻田经济”的绿色革命
“我们这儿的生态大米已经以20元一斤的价格,全部预售一空了!”在开江县靖安乡竹溪村的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颗粒饱满,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村民陈昌文看着在田间来回穿梭的收割机高兴地说。
是什么原因让开江的生态大米如此受欢迎呢?
那就是生态和美味。近年来,开江县按照“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要求,大力培育专合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推行优质粮油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粮食种植面积72.47万亩,年产优质稻谷35.3万吨。同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水稻连年丰收。
善战者,求之于势;势至者,譬如破竹。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开江县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稻田+”全产业链现代农业,以“挖泥成沟、堆泥养鱼、基上种果”的“稻田+”“果园+”立体有机循环农业种养模式,把“后端消费转化为前段投资”的定制农业模式,推行“一水两用”、“一田多产”,有效延长“产业链”,扩充“价值链”,念好“生态经”,打好“有机牌”,唱好“循环戏”。目前,已建成“稻田+”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区3.5万亩,建成“稻—鱼—蛙”有机循环产业示范基地1000亩、“稻—蟹”有机循环产业示范基地500亩、“稻—虾”有机循环产业示范基地500亩、“稻—鳝—鳅—蛙”有机循环产业示范基地500亩。
为保障“稻田+”产业的发展资金,当地通过政企合作发展方式,组建“稻田+”项目农业开发公司,按照“政府基础投入引导+运营商提供要素支撑+创业主体发展效益单元”运营机制,将政府整合涉农项目建成的基础设施折价量化给村集体经济代持占股49%,运营商吸纳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占股51%,再按照50至200亩不等的规模,划分为若干效益单元,以“二次发包”的方式,招引创客主体入园进行孵化,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一亩水塘可产出400斤小龙虾,按每斤15元批发价计算,每亩收入6000元。除去一切开支,预计每亩可赚2000多元。”“90后”大学毕业生欧雪松是重庆人,去年9月,他和5名同龄人了解到开江县靖安乡竹溪村的“稻田+”模式,决定前来创业。他们在竹溪村承包120亩整理后的水田,用于养殖青蛙、小龙虾。目前,欧雪松和他的伙伴们的养殖场已经基本成型,现已投入养殖。展望未来的收获,欧雪松充满自信。
据了解,该县将按照“河谷平坝稻田+、丘陵山区果林+”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推进稻田+田园综合体、特色生态大闸蟹小龙虾水产产业园、万亩琯溪蜜柚产业园、优质柑橘水果产业园、万亩莲藕产业园、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持续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自我革新:“生态有机”的品牌效应
品牌是农产品的生命力。大浪淘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品牌就没有话语权,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基于这一点,开江把深入推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商标富农”工程,推出“开江麻鸭”“开江贡米”“开江白鹅”“开江油橄榄”“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6个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发布“稻田+”“果林+”开江农产品地方公共品牌,并按照“一标一策”和“一企一策”的原则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要求,帮扶指导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商标,有效维护农产品品牌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切实提升了开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美誉度。
“肉质鲜嫩,风味十足,在捏外壳的那一瞬间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感觉战胜‘虾兵虾将’易如反掌。”在中国·西部首届小龙虾美食文化节上,开江小龙虾独占鳌头,“吃龙虾、到院坝,开开心心吃开江小龙虾”被众多食客口口相传,而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品牌,就是安全和品质的代名词。”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贤进表示,只有生产安全、品质上乘,才能提升可持续发展实力,打响品牌名号。
为此,开江集中实施了“2017年省级现代农业工程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8年省级现代农业工程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2017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不断推进农村路水电气讯防“六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1.3万亩,其中标准化田型调整1.7万亩、坡改梯278亩、地力培肥1.5万亩、新建排灌渠系28.05公里、新建田间生产路、机耕道40.69公里、整治山坪塘2座、安装围网6公里,为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节水化灌溉和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打响生态环保攻坚战,持续推进畜禽污染综合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选用多功能棚膜和可降解地膜,推广应用配方肥和商品有机肥,实施耕地地力提升行动。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应用防虫网、粘虫色板、杀虫灯、果实套袋、生物农药等生态栽培物化技术及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2019年,农产品年抽检达2500个,合格率达99%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40个以上,4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30家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20名,培育农产品市场开发团队,与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深度合作,构建了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
良田沃野,瓜果飘香;鱼虾满船,五谷满仓。开江农业“生态、安全、绿色、有机”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农旅融合:“全民共享”的发展红利
“开江是一扇门,开放包容是我们的本色;开江是一座城,宜居宜业是我们的底色;开江是一片景,绿色生态是我们的特色。”秋日杲杲,荷塘月色,虫鸣萤火,游客们在田园里玩耍,昔日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小县城成为了旅游的首选之地,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向农旅融合、全景开江的高级形态发展提升。
农旅融合,贵在精准。开江聚焦三产融合,积极推进园区产业基地景区化,精品打造“稻田+”乡村嘉年华、“果林+”主题公园、橄榄庄园、莲花世界等农旅文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川东特色民居改造提升,全方位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田园生产与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集群。目前,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2个,提升公共服务中心5个,创建省市“四好村”7个,靖安乡伏龙寺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竹溪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此外,开江还结合纯朴的乡土风情、传统的农耕农艺,扶持发展绿野乡居、主题农场、休闲农庄、户外运动和温泉康养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切实提升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生活体验功能。去年,靖安乡竹溪村成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4个分会场之一,迎接县内外游客5万余人次,当地村民李大爷说:“我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这里会变成这样子,能举办这么大型的活动,还有游客来。”
农旅融合,还重在共享。如何使普通农民共享发展红利,是该县探索发展路径的重点。
以改革为动力,向改革要红利,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落实“三权分置”“股权量化”,推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全县累计发展新型经营主体1759家,其中种养大户771户、合作社390个、家庭农场356家、农业公司222家、龙头企业20家。
同时,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坚持“继续攻坚与防止返贫”并重思路,着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扶贫车间和致富带头人,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确定了11个村(社区)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每个试点村补助资金100万元补短板、增后劲,有效防止脱贫群众返贫。
“要想富,集体经济是出路”在开江县已成为共识。以靖安乡为例,该乡积极探索推行“三联三加三升级”工作机制,通过组织联建、股份联动、村企联手,大力发展以“稻田+”“果林+”“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产业体系。目前,共发展有机渔稻基地2100亩、经果林1300亩,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万元左右,帮助120余名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领到集体经济分红,我的内心充满了收获感和幸福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便利与红利。”当地村民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大家一定会甩开膀子、撸起袖子,用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沃野田畴起欢歌,长卷开篇正当时。如今,开江县农业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川东粮仓又现一幅丰收的新画卷。□崔学平 邱霞 刘欢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