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准入门槛高、限制多、受歧视,常用来形容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的“市场冰山”,大竹县采取“三个打造”举措化“市场的冰山”为“市场的海洋”。
打造最优政务环境。保障民间资本平等进入市场,实行“非禁即入”,公开发布项目推介清单,实行备案管理;落实“绿色通道”,让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 以“PPP”项目为抓手,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民营资本投资经营范围。目前全县办理备案项目21个,办理时限由“10”变“3”,提速70%,实际办理事项中仅需1个工作日;在平台共认领、编辑、正式运行行政许可事项757项,可网办率43.24%,最多跑一次的事项1211项,占比84.86%。、
打造最优法治环境。出台《大竹县民营经济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和《关于建立健全检察机关与工商联沟通联系机制的实施意见》,把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不定期地对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在立案前、庭审前、庭审后适时组织调解,避免民营企业因长期诉讼陷入经营困境。上半年受理涉民营企业案件175件,结案169件,结案率96.57%,调解撤诉150件,调撤率达88.76%,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仅18.4天提前介入21人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批捕犯罪嫌疑人10人,为“川东电缆”挽回经济损失146万元。
打造最优人文环境。按照“县级领导+责任部门”的模式,县级领导及责任部门分别挂包各重点企业,深入企业开展“一企一策”帮扶,50户规模企业纳入县级领导联系目录,帮助解决61个问题;培育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法人治理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19户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获省市验收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培育造就一支新时代民营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并根据实际需要给予适当政治安排。全县民营经济人士中县级以上人大代表33名、政协委员58名,( 魏家明 刘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