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川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依靠自身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实现了乡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农旅融合 激发乡村发展“内动力”
初秋时节,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恢复,磐石镇的人气旺了起来,不少市民驱车来到磐石镇,或在谭家沟村、盐井坝村、秦巴农耕博览园体验农耕文化,或穿着汉服在农家小院拍照,感受淳朴的乡村民俗风情和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或在月湖狂欢谷享受激情刺激的娱乐项目。
磐石镇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草莓之乡”“瓜果之乡”,草莓、西瓜、柑橘等经济作物在磐石镇有悠久种植历史。尽管如此,在产业发展之前,磐石镇当地村民的人均收入并不尽如人意。“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家,一天下来卖蔬菜、水果的收入不超过一百元。”那些肩挑背磨卖蔬果的苦日子让磐石镇村民十分感慨。
如今的磐石镇,达七路、内环线穿境而过,达万高速、磐石至主城区连接线、国道达开线缩短了磐石与外界的距离,到主城区仅12分钟车程。磐石镇依托自身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特色物产与深厚的人文资源,以“产业发展、农事体验、城郊休闲”为特色,打造出以“农业、文化、旅游”于一炉、集“欢乐乡村、农耕人家、田园牧歌”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体验区。
近年来,通川区统筹力量持续注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引领,兴旺富民强村产业。发展旅游,设施是硬件,磐石镇陆续修建了步道、产业路、人饮工程、路灯亮化等项目,开展了农村公厕改造、村庄清洁等行动,让整个磐石镇焕然一新。
“硬件齐全后,我们利用乡村丰富的休闲资源和良好环境等风土资源,打造了集田园采摘、果树种植、文化体验、亲子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川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通川区不断丰富农旅融合发展新形式,全力打造精品项目,让游客留得下来、玩得开心,助推农旅深度融合大发展;深入挖掘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民居等特色资源,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开发具有磐石镇特色的农旅产品,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培育创新旅游产品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精准定位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精心谋划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元化出行需求,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魅力。
目前,磐石镇乡村振兴先导区引进业主56家,流转土地1.2万余亩,年产值达2亿元,形成了以“谭家沟脱贫攻坚引领区、帝森农业园、草莓主题公园、盛世家园、康养田园和月湖游乐园”六园引领的旅游业态新格局,区内的游步道、河道景观、游客接待中心、秦巴农耕文化博览馆、智能温室大棚、水上体验中心、草莓故事馆、田园大舞台等设施一应俱全。
磐石镇的逆袭是通川区发展农旅融合的一个缩影。未来,通川区将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等的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建设,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专业合作社。
特色产业
撑起经济发展“脊梁”
进入收获季节,通川区各乡镇的青脆李一上市,瞬间成为食客们的“团宠”。
“吃过我们家的李子就再也不想吃其他地方的了!”通川区凤北街道田家塝村村民张大爷拍着胸脯自信地说道。
“这个葡萄皮质脆硬,咬开来宛如糖水在嘴巴里融化,口感甜美爽脆,近根部呈黄色至浅粉红色,宛如美女的指甲一样美丽,外观漂亮故此得名美人指。”达州市国色天香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伟动情地说。
……
一颗颗小果子撬动了大产业,让通川区尝到了特色产业的甜头。近年来,通川区坚持把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途径,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做靓通川农业特色、品质和品牌,打造出了国色天香采摘园、苏氏草莓、蓝莓基地、点兵脆李等39个特色精品示范基地。截至目前,通川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达到18.5万亩,年产值达14.5亿元以上,全区农民人均增收达1500元以上。
协调推进“9+3”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先导性支撑产业。全区粮油种植面积50万亩,其中粮食高产示范片3万亩,种植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5.92万亩;新建畜牧养殖小区6家,上半年肉类总产量15599吨,出栏肉牛9941头、肉羊27944只、禽类1359716只;在北部乡镇新发展茶叶2000亩;蓝莓、草莓、青脆李等特色水果产业面积新增8000亩;新发展中药材1000亩;整合涉农项目资金95万元,新建水产养殖基地200亩,今年上半年水产总量达3360吨。积极发展现代种业。依托四川苗源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农作物组培技术,积极推广水稻、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
出台《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五条措施》。由财政预算1000万元加大生猪养殖扶持,严格落实用地、圈舍、能繁母猪等扶持政策;同时加大金融支持,为12家生猪养殖企业办理“政银担”1890万元。新建万头猪场2家、千头猪场4家,在建生猪养殖场共计13家,综合建设进度目前达60%;大力推行“赊养”“寄养”“代养”模式,探索建设共享猪圈,目前全区赊、寄、代养生猪规模已超2.1万头。
加快提升现代农业装备。已启动建设农村提灌站5座,新增农业机械设备310台(套),新增农机总动力0.3万千瓦,新建农业设施大棚200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5%。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新建果蔬冷藏保鲜、中药材烘干等初加工设施4座,申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冷链物流项目10个。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青脆李、蓝莓、草莓、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粮食、生猪传统产业,高起点规划、包装了1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项目。启动清泉食品、源美冷链、鑫源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项目3个,引进西南冷链物流、川菜高新技术产业园、辽宁禾丰牧业生猪食品加工等5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个,培育骨干企业亿元以上3个,全区农产品加工产业规上产值达21.8亿元,积极培育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市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蒲家蓝莓产业园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持续巩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建设成效,做强“食美通川”“通川脆李”区域公共品牌。
高标准农田
成农户增收“聚宝盆”
田块平整、道路笔直、沟渠畅通……在通川区青宁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加快推进,阡陌纵横的现代农业发展盛景正徐徐展开。
“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灌溉水源充足,水流通畅,旱能灌、涝能排,机耕道相互连接,农业机械进出方便,农田管理更高效,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农民种地得到了很大实惠,不仅减少了开支,每亩地还能增收数百元。”通川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对农业增产和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资金、土地、道路、水利、电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农业的方方面面,如何下好“这盘棋”?通川区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在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在选址规划上,通川区结合实际情况,实地踏勘,结合国家粮食安全及乡村振兴战略实际,确立了项目“一遵从、四优先、四禁止、四结合”的原则,确定全区2020年2.7万亩目标任务的四个实施片区。
在建设投入上,根据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低于3000元/亩投入标准要求,通川区探索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资金聚合效应。除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外,充分利用抗疫国债资金1723万元,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同时加强3677万元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强化资金保障,确保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效益要求。
在项目实施上,通川区及早谋划、精心组织,创新工作方法,坚持采用测绘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模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截至目前,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各标段已全面开工,项目建设按照施工计划、节点要求稳步推进,预计2020年10月底将完成主体工程,到2021年4月通川区将全面完成10031亩土地平整、27000亩地力培肥、43口塘堰(蓄水池)修建整治,30余公里水渠、31公里机耕道、69公里生产道及其他田间道路、4处提灌站建设任务,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作物产量,实现“旱涝保收、宜机作业”工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壮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通川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敲响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大门,一幅多彩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李杰 刘晨 邱霞 刘欢)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