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地处四川东部、川渝陕结合部,是四川省经济大市、农业大市、工业大市、人口大市、交通枢纽和革命老区,素有“巴人故里、红色达州、中国气都”之美誉。全市幅员1.66万平方公里,辖2区4县1市和2市直园区,户籍人口639.8万,常住人口532.4万。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牢牢扛起党中央赋予的“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时代使命和省委赋予我市的“一区一枢纽一中心”三大战略定位,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工业振兴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是巴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的宣汉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川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巴文化遗址之一,罗家坝遗址考古发现填补多项巴文化考古空白,被誉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之一”;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获得中国考古界最高奖,其中出土的10余枚汉代竹木简牍被考古专家认为可能是“四川最早识字教科书”。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8万多人参加红军,2万多人英勇捐躯,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百余位开国将帅曾在此浴血奋战,王维舟、张爱萍、向守志等80多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和国将军从这里走出。
山川秀美,生态宜人。达州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生态宜人、景色绚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河流主要属嘉陵江水系,发源于大巴山。现已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5个,有“人间仙境”巴山大峡谷、“川渝之巅”“伸手就能摸天”的八台奇峰等大自然杰作。
资源富集,物产丰饶。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28种,天然气远景储量3.86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200亿立方米,普光气田是国家“川气东送”工程起点;锂钾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预测超万亿元。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是国家商品粮、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拥有“巴山食荟”区域公用品牌和苎麻、茶叶、香椿、肉牛、水产、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
区位独特,交通便捷。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个国家级中心城市腹地的区域中心,正围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圆满收官,建成及在建铁路7条、高速公路11条,成达万、西达渝高铁加快建设,两条高铁将在达州“十字”交汇;达州金垭机场开通航线43条、直飞城市41个,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36.5万人次。
产业集聚,发展迅速。聚焦“3+3+N”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正全力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纺服饰3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绿色建材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双园驱动”发展战略,全市“2+7”产业园区加速发展,达州高新区创建为省级高新区,纳入全省开发区集成授权改革试点,达州东部经开区加速成势成城;普光、斌郎、麻柳省级化工园区认定、扩区取得突破,成为全省拥有三大化工园区的4个市之一;宣汉、大竹等5个县(区)工业园区创建为省级经开区。
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1.6亿元、增长5.7%,第一产业增加值403.1亿元、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569亿元、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6.7亿元、增长5.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6亿元、增长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