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竹县高考本科上线3195人,罗铮、李博两位同学分别以理科710分、709分被清华大学录取。这是大竹教育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喜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
近年来,大竹县始终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优化校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办好小学、初中、高中梯度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处在我市前列。
优化学校布局
适应发展需求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较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甚至定居,他们的子女自然跟着到城里生活。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城镇学校自然无法满足老百姓送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从而导致城镇学校大班额频频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校不堪重负。
为化解这些难题,近年来,大竹县多方筹措资金,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适度集中”原则,不断优化全县学校布局,推进大竹中学、四中、八小等扩建和大竹二中迁建,完成ー小、三小分校建设,引进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大竹实验学校落地开校,促进城区教育资源扩容;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心场镇标准中心校和辅助用房、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在城区新建4所公办幼儿园,有效缓解了城区幼儿入学难、入学贵问题。
通过优化学校布局,群众送子女上学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大竹教育,在优化中加速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优化。
优化教育资源
推动均衡发展
由于多种原因,城乡学校之间,城市学校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些差距,导致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举棋不定,左右为难。
为缩小差距,大竹县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各学校均衡发展。
一是全面推广“三联三带三提升”发展模式,大力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共同体建设。目前,全县学校“班班通”全覆盖,有国家试点学校1所、省第一批试点学校5所、市示范学校11所。二是将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大竹,将县城优质教学资源引入乡村,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同步课堂直播、购买课件资料等形式,将黄冈中学、成都七中等全国性优质学校教育搬入全县学校课堂。三是大力实施“教育联盟”计划,全县组建1个初中教育联盟和6个小学教育联盟,通过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优质学校教师送教下乡、联盟内教师结对互助、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以及网上会课、评课等方式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全县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硬件达标了,软件同步了,学校的办学差距在不断缩小,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
优化教师队伍
提高教育质量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竹一直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是多渠道“引人”。近年来,大竹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乡村紧缺教师补充计划”,加大教师公招和“免费师范生”“硕博人才”引进力度,多渠道吸纳优秀师资。近三年,通过公招和“特岗教师”共招录1201名教师,引进免费师范生64人,基本保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是多方式“育人”。近年来,大竹深入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全县成立了10个名师工作室,以点带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每年组织教师分批次到成都、重庆等地开展集训、轮训,提升教师能力,培养一批“教学型”“骨干型”“卓越型”“教育家型”教师。
三是多方式“留人”。对在乡村学校从教10年以上且在乡村学校退休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落实农村学校教职工生活补助政策,农村学校教职工按照学校类别分别享受400-800元/人/月的补助;近三年投资1.007亿元,新建农村教师周转住房943套,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吃住难”问题。
教师有了尊严感、幸福感,自然就会安心从教,教育质量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只有如此,群众才会尊重教育,拥护教育,从而推动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吴德 刘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