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飘香,稻谷金黄,巴渠大地处处喜获丰收;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热火朝天,一个个新农村雏形显现;电商企业运输车进出频繁,产销两旺……时下,达州的山川田野间,扶贫攻坚的号角响彻每一个角落,催人奋进。
伴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冲锋号角,达州市坚决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下足脱贫“绣花功夫”,全力攻坚克难。2018年上半年,年度计划退出的319个贫困村,已实现287个贫困村有集体经济,占目标任务的90%;通村硬化路已达标319个,占目标任务的100%;卫生室已达标307个,占目标任务的96%;文化室已达标291个,占目标任务的91%;卫生院已达标180个,占目标任务的97%;便民服务中心已达标182个,占目标任务的97%;70.3万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8.13万贫困学生义务教育有保障,无因贫辍学学生。
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巴渠大地上徐徐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
明确工作思路
全方位精准脱贫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市委、市政府在年初就明确2018年为全市“精准脱贫决战年”,确定了2018年全市计划脱贫15.06万人、退出319个贫困村、4个贫困县(达川区、大竹县、渠县、开江县)摘帽;2019年预计4.92万人脱贫、49个贫困村退出、2个贫困县摘帽;2020年全面巩固提升,实现全市71.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82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洒满广大干部、群众心血和汗水的农村大地上,我市脱贫攻坚在各个方面精准发力,成绩亮眼。
——农业产业扶贫方面,目前我市已到位资金5188.5万元,完成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播种和栽植5万亩,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4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4571户,新增农机动力2.34万千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657人、贫困户1367人次。
——工业产业扶贫方面,在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93个,2018年上半年我市新增中小型工业企业107户,新增解决贫困户就业1003名。
——商务扶贫方面,目前我市打造6个电商服务中心、946个乡村服务站点,培育285个涉农电商企业、97个特色品牌。积极引导我市富硒茶、乌梅酒、青花椒、安仁柚及家禽蛋类等30种农产品在“淘宝网”“达川供销商城”“邮乐购”“OAO特产分销平台”等平台线上销售。
——新村建设扶贫方面,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6878户,开工率130.4%,竣工率58.8%;农村土坯房改造开工18375户,开工率55.8%,竣工率48.4%。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目前开工20932户67772人,建成18602户60608人,开工率100%、建成率89.43%。
创新工作举措
凝心聚力促攻坚
“以前卖个鸡蛋赶场走十几里路不说,有时在本地根本就卖不出去,背去了还要背回来。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网店,鸡鸭在村口就上线卖走了,现在恨不得一只鸡一天生两个蛋啊!”大竹县李家乡大湾村贫困村民李代富,提起村里的电子商务,乐得合不拢嘴。
大竹县大湾村用“互联网+”巧架“致富桥”只是我市创新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达州按照“13221”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脱贫攻坚创新做法,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一批脱贫攻坚的“达州经验”。
渠县“互联网+党建”引领群众脱贫的做法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赵乐际肯定。
大竹县“现场评赛会工作法”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得到《人民日报》、四川电视台宣传推介。宣汉县农村“按揭房”模式为全国首创,在人民日报头版和《新华每日电讯》宣传报道。
为确保脱贫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作风建设方面,我市还出台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10个治理重点65个具体问题,并结合2017年扶贫审计、专项督导和“回头看”发现的重点问题,扎实开展“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活动。全市共查找出13类共744条问题,目前已完成整改9类558条问题。
人心齐,泰山移。怀着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巴渠儿女凝心聚力,将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上携手迈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江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