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于建,43岁,万源市鹰背乡大垭口村重山农业有限公司中蜂养殖场负责人。见到他时,高山上正落下今年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几百桶蜂箱整齐地排在雪地里,就像士兵列队接受检阅。他和聘请的技术专家一起,逐箱查看着已经进入冬眠的蜂子,接受专家的指导。专家姓李,来自德阳,已是72岁高龄。李师傅说:“雪大不怕,它们会缩团越冬。要安静,莫打搅。只要蜜足,饿不死就不怕。”今年三月份开始建蜂场、半路出家的苟于建听了,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下。
号称公司,其实是在万源市税务局的帮助下建立的,还没有开展实质性的任何业务。大垭口村是该局的扶贫帮扶点,已经56岁的王晓林是派驻该村的工作队队员,平时与苟于建等同吃同住,打成了一片,被村民们亲热地叫做“王二哥”,外貌上已经看不出跟当地人有什么区别。他介绍道:“之所以确定中蜂为该村的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是因为这里的野生花卉多,蜜源足,加上海拔、气候等等都很合适。村民积极性高,全村375户1657人,个个都是股东。当然资金是我局解决的。”苟于建接口说:“所以这个蜂场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村的,是大家的。我怎敢不用心啊!”
除了蜂场用心,苟于建还有一个焦心:他的妻子,原本身体健康、年仅41岁的岳玉华连续两次脑溢血,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不能正常生活,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小孩。每个月的常用药费就是四五百,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花去了五十多万。加上两个孩子都在读书,苟于建的经济压力十分巨大。但这个朴实厚道的巴山汉子没有任何怨言,每天除了在蜂场打理,还要按时帮助妻子服药、护理,并安慰她说:“你莫急哈,放心好了。等我们的蜂场出效益了,我们这个家,还有大垭口村全体老乡,都会过上还日子的。到时候那就像蜂糖一样呢,甜蜜蜜的!”一直默默垂泪的妻子听懂了他的话,像孩子般破涕为笑。
要出效益,那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最大的困难,当然还是资金。妻子的病,孩子上学,到外地参加学习和培训的费用,聘请师傅每个月五千多的劳务费、吃住消费等,已经把这个曾经在外地打工当过小老板的人,几乎变成了赤贫。他现在居住的房子还是租住的本家老哥的房子,一半是因为靠近蜂场,一半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反正是自家兄弟,有钱嘛就给,没有嘛,就……嘿嘿!”记者在一个办婚庆的地方,亲眼见到他去“挂礼”(送贺金)后,碰到一个在他蜂场打工的工友,他尴尬不已地主动上前去给人家道歉:“老哥子,等蜂场有了效益后,工资就全部发给你们哈!”
“他现在其实就是一个‘准贫困户’,但又享受不到贫困户的政策待遇。”王晓林说,“但他的这个蜂场规模不错,已经引起高度重视。达州一些部门,我们局,和鹰背乡党委政府,都在力所能及的最大的范围内,给予了帮助。”
谈到帮助,苟于建充满了由衷的感激。他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农民,党的政策好,帮助我们来发家致富。我只有积极努力,来回报他们。”眼下的他还无以为报,就在每次吃饭时,挨个给大家敬酒,直到把自己灌醉才罢休。好像不如此,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在各方的帮助和自己的辛勤努力下,苟于建负责蜂场的这家“村办”公司,终于在年底前收获到了“第一桶金”——成功销售100桶中蜂到临近的瓦子坪村。这对两个高山村来说,就是当地的一件重大的政治经济大事。
签约仪式特地选在漂亮一新的村委会举行。12月8日,天降瑞雪,红旗飘扬。万源税务局和鹰背乡领导不顾天寒路远,专程赶到现场主持、指导。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两个村的负责人郑重地签下了合同。苟于建那粗糙的脸上,浮现起了难得的、开心的微笑。他笑呵呵地对记者说道:“今天我很高兴,也很感激。今后呢,我还要继续努力才行。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