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汉县新华镇大洞村,有几户自主脱贫的贫困户,贫穷并没有压垮他们的斗志,反而让他们浑身是劲儿……
向方林:
自力更生战胜贫困
“这个房间是我儿子的主卧,床还没买回来,这个衣柜是我儿子在外面买的材料回来,然后他的好友帮忙给他免费做的。”眼前这位正在向该村“第一书记”倪银霜介绍自家新建房屋装修情况的村民名叫王希秀。今年54岁的她,十多年前丈夫不幸去世,导致家庭一度贫困。近年来,她一直居住在破旧不堪的老房子。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倪银霜得知她家的情况后,曾多次开导和鼓励她,并帮助她申请危房改造资金修建新房。
就在王希秀和倪银霜交谈的时候,王希秀在万源务工的儿子向方林正好回家。回家后,他便开始安装新房的电灯。他一边干,一边对笔者说:“我今年33岁了,现在外务工,以后要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孝敬父母。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脱贫了,但我还要自力更生,发家致富。”在当地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向方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王正美:
种植药材发家致富
村民王正美,无论严寒酷暑,他每天都会来到自家的药材地里劳作。
“由于这几天比较寒冷,我必须抓紧时间堆行,因为不堆行药材容易冻死。”王正美说起种植药材,头头是道。
王正美自2016年种植药材至今已有3个年头。其间,为了扩大种植面积,他申请了小额无息贷款,目前共种植药材4亩,预计明年药材成熟后,可实现每亩2万元的收入。
王正美说:“为了脱贫不返贫,我计划再种5亩药材。”无论刮风下雨,王正美都要坚持每天去药材地里进行管理。空闲时间,他还到附近工地打小工,补贴家用。他这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当地广为流传,他家也因此被评为“县级模范户”。
刘兆菊:
身残志坚生活更幸福
今年54岁的刘兆菊,自幼残疾。然而,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刘兆菊说:“虽然我是贫困户,身有残疾,但是我也要去地里干活。我们种点儿田可以有米吃,养一头猪可以有肉吃,做点儿小生意,我可以有盐吃。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不能靠别人来养你,只能靠你自己去劳动,要你自己挣的才是你自己的。”
通过刘兆菊一家三口的共同努力,目前她家也修建了两间一楼一底的新房,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看到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我觉得我们再辛苦都是值得的。他们那种不等靠要、自力更生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们增添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干劲。”倪银霜如是说。□吕望 王兴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