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通川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总体目标,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战贫斗困。通过五年来的持续奋斗,全区成功实现45个贫困村退出、251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2018年8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通川区正式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并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7年摘帽工作先进县(区)”。
在这场下深水、啃硬骨头的脱贫攻坚战中,通川区深刻感受到:只有将精准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命线,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赢得认可;只有用真心、动真情,切实把贫困群众的点点滴滴挂在心上,帮着群众想、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才能真正赢得支持和信赖;只有在全社会营造扶贫解困的浓厚氛围,引导群众打破“等、靠、要”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才能彻底甩掉物质和精神贫困的“帽子”。
脱贫目标全面完成
通川区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分年度制定“五个一批”行动计划和22个专项扶贫方案,大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脱贫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锁定对象扶真贫。2015年,通川区创新探索了“三比三看、六进六出”精准识别工作法,由包片区级领导带队,严格按照“宣传发动、农户申请、群众评议、初步公示、村民审议、村委公示、乡镇审核、区级审批”的流程,先后4轮全覆盖开展入户调查走访,通过征求意见、仔细甄别、反复核对,共识别出贫困户9714户25131人,坚持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条件的一个不进。对识别出的贫困户,实行“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区归档”,逐户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匹配扶持政策。
夯实基础补短板。一是全面保障住房安全,统筹实施危旧房改造和“五改三建一治理”,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地灾避让搬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创新实施“拆除危旧房+复垦宅基地+领取补助金”的“拆危退耕”工程。二是全面优化公共服务,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19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全面达标,高标准打造45个贫困村党群活动中心。三是全面完善基础设施,以水、电、路、网、通信为重点,累计实施交通项目38个,实现贫困村村组道路硬化率100%,有意愿贫困户入户路硬化率100%;建成安全饮水工程846处,改造农村电网85公里,农村群众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全覆盖。
产业扶贫促增收。围绕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坚持农旅融合、三产互动,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振兴计划,注资2500万元和1000万元,分别设立扶贫小额信贷和扶贫涉农产业分险基金,确保向每个贫困村村集体注入产业扶持基金和产业发展资金不低于80万元,投入1217万元在非贫困村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多方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通过探索“多种合作”“资源租赁”“劳务聘用”“产权代理”“灵活经营”等多种模式,助力贫困群众脱贫。
着力塑造新风尚。深入开展新风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着力营造平等、和睦、友爱、孝善的农村人际关系,引导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大力营造尊法、守法良好氛围。开展励志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健全机制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在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后,2018年以来,通川区坚持把稳定脱贫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锤炼一支“战之必胜的攻坚队伍”。健全党员干部考评晋升机制,实施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培优配强乡村两级班子;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引导贫困群众进一步增强“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农村新风新貌加快形成;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数据库,遴选农村实用人才组建技术服务团,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农业经营人才,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总结一套“可复制的经验做法”。通川区总结提炼近年来全区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完善制度规范,指导下步工作;深入开展“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行动,强化“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不罢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优化农村教育、医疗、文体、公共服务功能,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提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壮大一批“可持续的扶贫产业”。建立健全扶贫产业发展机制,用好用活“五项基金”,持续深化“五金模式”,优化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大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紧盯市场需求,拓展产销渠道,用好用活达州公用品牌,真正把贫困群众编织在产业链上;因地制宜选取主导产业,适时引进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健全一批“管长远的制度机制”。健全责任落实机制,优化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办法;完善贫困现象动态监测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已退出村、已脱贫户“回头看”“回头帮”;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用好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自动化办公和远程视频系统;完善督查巡察奖惩机制,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督查巡察问责体系;继续执行考核评估、纪检问责制度。
靶向不变持续帮扶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等重要”,“抓脱贫就是抓发展”。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通川区坚持脱贫不脱钩,持续帮扶力度不减,精准施策政策不变,坚决防止脱贫后返贫。
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对标农村“交通、教育、医卫、文体、饮水”五大提升行动,做优做畅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网络,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建设等资金,加大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志智”双扶。深入开展“感恩”“孝善”主题教育和创业就业培训,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和“能力短板”,让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脱贫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树牢“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意识。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正向激励,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鲜明勤劳致富、脱贫光荣导向。
巩固帮扶实效。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队伍不散”,持续推进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不断提高脱贫质量。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和通川精准扶贫信息平台作用,对新增返贫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持续健全防返贫监测机制,分级进行贫困动态跟踪监测和预警评估。坚持动态调整常态化,对返贫户、新出现的贫困人口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完善“1+7+N”规划体系,实现镇村都有振兴“施工图”。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相结合,采取“重点镇+中心村”分层分类模式,示范打造磐石、青宁乡村振兴示范点,积极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建设示范县。创新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统筹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郑涛 黄一智 本报记者 胡杨 曹芮铭
全面激发精准扶贫内生动力
本报讯 今年以来,通川区积极开展三大教育活动,实施“志智”双扶,从而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防止脱贫后返贫,进一步将精准扶贫工作引向深入。
据了解,通川区先后开展了励志教育、新风教育和德法教育。
励志教育,持续开展“社情民意大走访”和“院坝会”等活动近千次,进一步增强“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新风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四好村”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感恩意识”“感恩扶志”和“感恩奋进”递进式主题教育活动,共举办文艺汇演120余场次,评定文明户900余户,创建省、市、区级“四好村”102个。
德法教育,创新开展“爱卫生、讲团结、树新风、促发展”道德讲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30余场。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选聘贫困村法律顾问45名,组建非贫困村法律巡回服务顾问团19个,免费提供法律咨询3200余人次。
(郑涛 本报记者 胡杨)
扎实开展电商扶贫工作
本报讯 近年来,通川区以省级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等项目为抓手,加强农村电商站点的运营,扎实开展电商扶贫工作。
目前,通川区初步搭建起以区级电商服务为中心、乡镇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为框架的县域农村电商发展体系,在农村建成电商服务站点68个,其中乡镇级电商服务站1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56个。截至今年7月,通川区电商活跃用户20.7万户、活跃卖家数0.1万户,买进12.42亿元、卖出1.06亿元,接受包裹599.83万件、寄出包裹34.95万件,农产品消费0.26亿元、农产品销售0.16亿元。
下一步,通川区还将加强电商站点的人、财、物管理,积极开展各项便民服务和代理服务,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鼓励实现客货同网、资源共享,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黄一智 本报记者 曹芮铭)
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通川区扶贫开发局获悉,该区制发《通川区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问题整改核查销号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保大排查发现问题真改、实改,逐一销号,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方案》指出,将通过村级自查、乡级检查、部门核查、县级抽查、认定销号、回访确认,全面核查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发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和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存在问题(特殊困难)的整改落实(解决)情况。
《方案》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核查销号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检查核查情况准确、真实;各检查、核查、抽查组要对照脱贫标准和整改要求开展检查核查,对未整改落实、未达到整改标准和要求的坚决不予认定销号。
(黄一智 本报记者 曹芮铭)
加强区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
本报讯 近日,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川区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区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2020年项目库入库范围为产业项目类、就业扶贫类、住房保障类、基础设施类、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类、公共服务类及其他类,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补短项目暂不入库,与脱贫攻坚无关的项目、违法违规的项目、由新型经营主体实施但未建立带贫减贫机制的产业项目、未编制绩效目标的项目等一律不得入库。
《通知》指出,村级项目申报流程为需求调查、梳理汇总、民主评议、公示上报,乡、镇级申报流程为会商把关、补充完善、集中审核、公示上报,部门申报流程为论证审查、补充完善、部门审查、汇总上报,区级申报流程为收集汇总、集中审定、公示公告。《通知》要求,各乡镇(街道)务必于10月28日前完成2018和2020年的脱贫攻坚项目入库工作。
据悉,通川区已于8月30日前完成2019年度项目规范完善和信息录入工作。(黄一智 曹芮铭)